喜庆腊八节:腊八节

喜庆腊八节

王尚桐

腊月岁末节日多,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晨曦微露,小昆山上,九峰禅寺的僧侣们忙着为香客布施腊八粥。喝一口热乎乎的腊八粥,驱走了冬日的严寒,也带来了节日的欢愉。

腊八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全国各地喝腊八粥是必须的。在新疆过腊八节就有本地特色。

还未进入腊月,就要早早准备各种食材,父亲淘换来稀缺的大米,母亲碾好玉米糁子,备好五谷之首的小米,姐姐拿来夏天凉晒好的哈密瓜干,洗净切丁。邻家维族阿帕送来一碗很稀罕的鹰嘴豆。并打听腊八节是哪一天?回家后,在标有腊八节的日历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看来他们也要过腊八节了。

腊八清晨,架起大铁锅,锅内放入各种食材,不少于八样,添满水。搬来戈壁捡来的红柳枝,放入灶膛,引火,吹拨,火苗就从红柳枝间蹿了上来,不一会儿灶间飘出了红柳枝的清香,铁锅开始腾出热汽,当白花花的大米和黄橙橙的小米、玉米在锅内翻滚时,立马撤大火改小火慢煨,这时放入一大把马奶子葡萄干,它比绿葡萄干甜,简单而原始地熬煮,慢慢锅内逸出了谷米干果的香甜。这时常常锅面浮出一层油亮光洁的粥油,这可是粥中精华。曾被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用作药引子,民间视为健身养颜的神浆。

在长长地等待中,腊八粥终于熬好了。急吼吼盛一碗,“哧溜”一口,还未尝到粥的香甜,却烫得龇牙咧嘴,只得对着手中碗吹冷气。喝一口香糯甘甜的粥,碗内的玉米、小米和星星点点的大米,犹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劈开我们的味蕾,让腊八粥在口腔胃肠里嗨翻天。

邻家维族阿帕家的腊八粥却是另一种风味。无肉不欢的维族乡亲们,将大米、玉米、碎羊肉、胡萝卜、皮牙子、恰蔴菇……熬煮一锅。香喷喷,令人谗涎欲滴。他们把这种腊八粥叫抓饭的“弟弟”。过节有美食,更少不了欢乐。能歌善舞的维族邻居们,端来自酿的“格瓦斯”酒,冬贮的甜瓜、西瓜、葡萄上桌了,都塔尔弹响了,达甫鼓敲响了,欢乐的麦西来普开始了。人们围着火炉吃西瓜,品尝美食,翩翩起舞,过了一个喜庆的腊八节,腊八节也成了一个庆丰收的欢乐节。

当人们品尝着腊八粥的美味时,也在品尝幸福生活的同时,不知不觉走进腊八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人腊八大搞祭祀活动,一要祭祀祖先,二要敬献神灵,以祈福求寿,避难呈祥。还有一项,就是驱鬼避疾,求平安健康。时间推移,岁月流淌。腊八节也慢慢发生演变。腊八节举行年终祭祀时,与祖宗共享欢乐,家家都做丰盛菜肴,尽情欢享,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腊八节也就有了喜庆的成分。到了宋代,民间在腊八节煮腊八粥,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明清两代,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腊八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

腊八节文化内涵如此深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北齐魏收《腊节》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唐代杜甫《腊日》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清代夏仁虎写了一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有关腊八节,民间广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逢数九寒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虽只是一个传说,却表达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腊八节除喝腊八粥,还有其他习俗,邻家李大哥一家,来自吕梁山区,用腊八粥喂枣树,道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强烈愿望,有的人家制腊八豆腐、吃腊八面。“饺子就蒜,越吃越馋”,喝了腊八粥,再腌腊八蒜,留着等春节吃饺子时食用。当然了,送一碟腊八蒜给邻居阿帕家,他们吃曲曲时食用。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