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电影的回忆]电影

  傍晚时从小镇的广场边走过,看到街道拐角处的两根路灯柱上扯着一块银幕,旁边一个三四十岁的汉子兀自在摆弄着一台电影放映机。路旁是匆匆而过的人群,鲜有几个能停下来凑个热闹的。放电影,尤其是在农村放电影似乎已经引不起大伙的兴趣了。联想到现在国内电影市场的萧条,眼前的景象让我对农村电影的现状唏嘘不已。而在七八十年代那阵子,电影在农村很是风光了一阵子。

  

  那时候放电影多在秋冬季节进行,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秋冬季节农村农活少的缘故,农民们可以不再受农活所累,能安心的看一场电影。电影放映队下乡到村里,不啻为村里的一件大事。大队院里立即变得热闹了,广播室里的喇叭跟着拼着命的响了起来,播放的多是一些豫剧节目,象《抬花轿》啦,《朝阳沟》啦,《三子争父》啦,整个村里喧喧嚷嚷的就像过节一样。一听到喇叭响,最先支楞起耳朵的肯定是小孩子们,他们马上意识到是要放电影了,于是一路呼喊着把放电影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以及邻里邻居们。

  

  从后半晌起,大队院里的人群开始越聚越多。人群里多半是小孩子还有一些村里的闲汉。热心的群众已经撺掇着帮助放映员把银幕系在了村里的戏台上。小孩子好稀奇,围着台子下的放映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支书怕孩子们弄坏了机器,不时的喝骂着把孩子们驱赶开来。最神气的要属放映员了,在享受着村里好酒好烟好饭的招待之余,又在群众羡慕和期待的眼光里感到非常受用。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总是很忙。与别人对放电影的强烈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放电影的反应很平淡,似乎手里永远都忙不完的活儿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我很为自己当初的想法惭愧,当时我们姊妹四个,爷爷奶奶又人老多病,父母哪有功夫哪有心情去看电影啊。

  

  傍晚时分人们已经陆陆续续来到了大队院,不太大的院子里顿时变得逐渐拥挤和喧嚷起来。住的离大队院最近的人们都占到了好位置,有的甚至还带着热腾腾的炭火。来晚的人们只好依次往后面排下来。记得我经常会扛一条大板凳,大板凳结实又能多坐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既经济又实惠。家里晚饭吃的不太早,所以每当我到来时院子里的空场总是很少,于是只得把板凳排在别人的后面。放电影也是一次难得的群众集会。所以在每次电影放映之前,村长或者大队支书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布置村里的工作。譬如该交提留款了,或者村里大堤该修了,还有就是县里要修哪条公路,要大伙出工了等等。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农村的确是很苦的,农民要交村提留乡提留,农业税等等,还要为集体和国家建设出工出力。我记得村庄外的大堤,温泉的大桥还有就是北半川的公路都曾经在电影开场前被村干部提到过。

  

  接下来,电影还算按时开场。很快人群里就开始弥漫出一种浓郁的劣质烟草的味道,有的人会带着花生或者瓜子一类的小吃。我记得看的最早的一部电影是豫剧《铡美案》,也是后来才知道这部戏剧的名字。记得里面的一个人脸上油彩涂的很难重,让我感到很可怕,后来才知道那是包公。人群逐渐静下来,电影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大伙。大伙最喜欢看的是武打片、战争片还有刑侦片。嘿嘿哈哈的功夫片,枪林弹雨的战争片似乎最适合小孩和小青年的口味。成年人比较爱看生活片,特别是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而对于上了岁数的人们,戏剧电影和政论片则是他们的最爱。但不管放什么题材的电影,大伙的热情都是那么的高涨。看到《地雷战》里的日本兵挖地雷挖到屎时大家都忍不住哄堂大笑;看到《烈火金刚》里的汉奸何志武时群众里会爆发出一阵怒吼,打,打死他个狗日的;看到《小二黑结婚》里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人们会由衷的喊出好字来。

  

  小孩子看电影纯属是来看热闹,一个片子很少有人能看到头的。小孩子捣乱久了,家长感到厌烦,于是就给他们一元几角钱的。小孩们就钻出人群,于是大队部旁边的小商店就热闹了起来。一些生意人也很能抓住商机,说生意人其实多是一些老太太们,面前两个篓子翻过来就成了简易货摊,上面摆些瓜子花生花米糖之类的食品,或者是些气球啊,哨子啊简单的玩具。

  

  适逢秋冬季节又是在露天看电影,时间一长,人们就有些难熬,特别是那些站在最外围的群众,又冷又看不真切,于是人群里就有些骚动。先是有人打呼哨,声音尖利,然后就是有些调皮蛋儿从外向里推人。制造混乱的多是一些二十几岁的青皮小子,看到前面有几个漂亮姑娘就想趁着人多使乱。这种场面通常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在几个上岁数的老者一顿斥骂之后,青皮小子会马上落荒而逃。

  

  小时候的我,多半会在电影放到半场的时候睡着在父亲的怀里。母亲通常是不能去看电影的,因为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和奶奶需要照料,并且门户也很重要。因为曾经有贼娃子趁人们都去看电影时趁火打劫,群众看电影回家后,发现鸡儿丢了,甚至粮缸里的粮食也被装了的。

  

  终场的时候人群里掀起了一股骚动,大人找孩子的,小孩喊父母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我总会被父亲叫着乳名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伏在父亲背上回家。记得有一次,我一到家倒头就睡,母亲为我脱鞋子时,竟然发现我的脚上只有一只鞋子!为此母亲还和父亲吵过嘴儿,数落父亲做事不经心。离家较远的人们由于夜黑路滑,点起了火把。于是在漆黑的夜里,田野里就出现了一条蜿蜒的火龙,场面煞是壮观。很快,吵杂的村庄就静了下来,似乎进入了甜蜜的梦中。

  

  电影在放映后影响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一部《霍元甲》就曾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我记得孩子们在看完《蛇形刁手》后,孩子圈内兴起了一阵功夫热,以至于耽误了学习,被老师骂过也被家长揍过。电影中出现的反面人物也经常被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家长们在孩子做错事后经常会这样数落他:要是再浪荡下去,你就会和xxx一球样儿!一些电影的插曲能在电影播放后迅速在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

  

  电影在农村逐渐的昌盛起来时髦起来。哪家年轻人结婚了,哪家孩子满月了,哪家老人过大寿了,当事者肯定是要包场电影祝贺的。包电影就成了一些先富起来的群众向大伙炫耀的手段。后来不知是哪届村委班子想的主意,对于计划生育超生的,恶媳妇不孝敬老人的或者谁家牲畜吃了生产队庄稼的都要包一场电影以示惩罚。这种方法别说还真的挺有效果,一段时间以来村里的民风还真的文明了许多。

  

  步入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机、录像机后来是VCD逐渐在农村里普及了开来。播放的节目比村里放的电影更丰富更生动,也就更能吸引大家的胃口。群众们也不用在露天挤着去看电影了。昔日每逢放电影时熙熙攘攘的大队院渐渐地变得冷清了起来。一次我去大队院找村长开个什么证明,猛然发现大队院竟然有些破败,看来那些对电影的美好回忆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

  

  现在的电影虽然都是大制片但真正能聚拢些人脉的屈指可数。我分析不出个中原因,这些问题应该交给学者,我只希望今晚在广场放电影的大哥不会白忙活一场,有很多的人在为他捧场。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回忆 电影 电影回忆 回忆杀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