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历史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5篇优秀范文】

  《周恩来回延安》影片通过周总理初见延安人民时的情感视角及抗战时期的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把“慧眼”“慧心”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对延安穷苦大众的关注和惦念之情淋漓尽致的予以再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爱国历史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5篇优秀范文

  《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一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温馨、感人、催泪,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周恩来总理内心所眷恋的正如贺敬之当年诗歌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而延安的乡亲们回赠总理的,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总理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让人泪目。

  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睛含着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周来总理能清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他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时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翻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她。离开延安前收到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看望老乡的路上,总理的车陷入泥潭,延安的老百姓不由分说直接把泥潭里的车抬了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们明白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充分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二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再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症时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电影细节非常温馨感人、极度催泪。周恩来总理虽然已经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了,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而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也让我深受感动。该影片让我们对周恩来总理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同时,再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也激励着我们牢记初心,永葆信仰和本色。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党的肌体,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部分党员出现了党性观念淡薄、违背初心的情况,让党的形象大大受损。比如:有的党员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意志薄弱、思想动摇、行为放纵、丧失纪律、知法犯法、贪腐享乐。而在电影中看到周恩来总理身体抱病,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值得这些违背初心的党员深深反思,让他们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我们的好同志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像雷锋同志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也是永无止境的,那么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路上,会有无数的考验和危险,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对党和政府负责,为群众分忧,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每个时代都有使命在肩,每代人都有责任担当,不论前方有多少荆棘坎坷,我们要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去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三

  从小我就对周恩来总理崇拜敬佩仰望,这次观看影片,尽管知道是演员,但演绎出来的生活片段无一不是这伟人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心和使命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论是为人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追思和怀念!

  当周总理即将离开延安,转身回望时,身后“艰苦朴素”的标语格外醒目,那也是他一生剪影的真实写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只是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工资中扣除相应的价值,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无数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理,而是一位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老同志、老党员。伟人已逝,其精神却值得我们追思、缅怀与传承。

  该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故事。

  影片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周总理在患有膀胱癌的情况下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磨得快烂了,不能用力清洗;总理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张口就能叫出每个老乡的名字;和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在昏暗的室内帮曹大嫂穿针引线。这些丰富的细节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

  一碗小米饭,见证了总理对延安的深情,同样小米饭也承载了所有人对总理的难忘记忆与不舍情怀。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总理领导我们一点点实现温饱。而在繁荣富强的当下,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周恩来总理不顾身体的哀鸣,将全部精神都寄托在国家大事上,他的一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让人动容。

外宾来访,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来圣地:延安,让外宾感受当初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进而鼓舞外宾坚持革命的决心。

  当脚踏在延安大地的前一刻,周总理迫不及待的等在仍在跑道上降落的飞机的机舱门口,只为快一点见到那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当踩在那片土地上时,看着蜂拥而至的父老乡亲,周总理千言万语最终变成了一句话:我,回来了。

  在那几天,周总理每到一处故地,都会陷入回忆,每见一位故人,都能一口叫出名字,这份思念,已深入骨髓。几天来,周总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行,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在最后宴请政府干部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3年内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5年内实现粮食亩产番一番。最后那句:我还会回来看看,承载着总理的期望, 可惜的是,周总理没能等到便与世长辞。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而做出的牺牲,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情谊,更感受了周总理优国优民艰苦朴素的情怀,实乃我辈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

  周总理,带着一身重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把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安全放在最高的周总理,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一次次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前人用鲜血为我们打拼下的和平时代。

  《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四

  5月26日,忙里偷闲赶了一场近日影评巨佳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这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影片,回忆了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深怀对革命时期老区人民的牵挂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在短短22小时的匆匆一行中与记忆中革命时期共同奋战的人民群众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影片通过周总理初见延安人民时的情感视角及抗战时期的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把“慧眼”“慧心”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对延安穷苦大众的关注和惦念之情淋漓尽致的予以再现。

  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形象丰满,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唤醒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伟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更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尽职履责,努力拼搏,锐意进取。

  组织观看这部电影,更是在党中央全面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形势下最好的诠释。

  电影只有100分钟,很快就看完了,作为一名党员我回忆了自己入党以来的经历。我是1995年在读大三的时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入党宣誓的情形,系党总支副书记高老师在前面带领我们宣誓,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那是在心中种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大学毕业我光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军队院校工作21年,先后工作过7个岗位,党内当过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俱往矣,如今我已脱下军装,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退伍不褪色,保持党员本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名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党员,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学一做”,过好组织生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组成重要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坚持教育教学方针,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传播正能量,当好党的宣传员。当今社会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网络等手段攻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力图消解中国人的红结。作为一名党员,传播正能量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历史,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敢于对社会上负能量的事情说不,共同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理想高于天,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征路,奋发有为,做时代的弄潮儿。再过半个月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8年华诞的日子,这次组织生活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我也将这篇观后感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挚爱的党,这也是我的一篇思想汇报,请党组织审阅。

  《周恩来回延安》观看体会范文五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回到了已阔别了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在回到延安的22个小时里,周恩来总理重新走遍了延安,他时常会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同时,周总理也看到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现状,很多群众生活的还很困难,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比起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却选择了1973年6月的某一天,电影的片名就概括了一切。没错,电影就是讲述了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怀揣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

  电影中详实的刻画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比如周总理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看到他们吃得狼吞虎咽,立刻感受到这里粮食的短缺,还有周总理在昏暗的阳光下帮老太太穿针引线,这些细节平实鲜活,记录了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周总理心系百姓的崇高精神。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关于周总理惊人记忆力的说法,在电影也有体现。片中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情节源自真实,丰富的细节说明了他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比起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这部电影却选择了1973年6月的某一天,电影的片名就概括了一切。没错,电影就是讲述了周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怀揣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热切情怀,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关于周总理惊人记忆力的说法,在电影也有体现。片中周总理与老乡们二十多年没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情节源自真实,丰富的细节说明了他不仅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这部电影改编自曹谷溪的同名报告文学,最大的保证就是两个字——真实。而正是这份真实,让我觉得《周恩来回延安》以这样平易近人的叙事形式,呈现在银幕上的周总理,才是最让人的感动的。这样的感动不同于童年的粗暴干预与强行植入。这样的感动源于伟人的胸怀,而他的博大胸怀更源于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对历史的敏感认知、对历史规律的认同实践,也可以说是对去标签化的实际行动。

  一直以来这份记忆,在当代青年群众中,是一个远去的符号。然而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唤醒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同时,电影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一代伟人对于延安革命老区的牵挂与当地人民心心相印,渲染了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氛围。伟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这是本片的另一层意义。

推荐访问:周恩来 爱国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