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的角度看事业单位的管理审计

摘要: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深层次问题,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建设急需事业单位管理审计的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审计作为事业单位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事业单位管理审计,全方位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政策落实,发现事业单位制度、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事业单位管理审计,意在提升理念,为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改革服务。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审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6;F239.6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22-0181-02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人员不足现象普遍,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除此之外,基层审计提供的审计报告建议以细枝末节为主,缺少综合、顶层的审计产品,审计报告甚至无法直接服务于领导层决策。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工作重点的前提下,管理审计结合实际进行优化转型、确定审计重点以及规划审计流程,可以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使更多的审计力量实现审计全覆盖。

近年来,管理审计由于其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所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审计和事业单位审计。管理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型、效果性和经济性进行确认与评价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评价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等都是管理审计在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具体体现。事业单位审计的免疫系统论就是基于管理审计的风险防范作用而提出,并以其独特的抵御、揭示和预防功能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回顾

前期关于管理审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府、企业这些领域,关于事业单位的相对较少。对于管理审计的定义,王光远教授(1994)认为应该从受托责任出发理解管理审计的内涵,并把管理审计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与外向型管理审计两大类。冯英浚(2006)对管理审计与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认为绩效审计与管理审计是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分的两个概念[4]。而何瑞雄(2007)在王光远教授政府管理审计与公共受托责任研究前提下,提出了以公平、效率为导向的政府管理审计框架。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众学者对审计促进改革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大致的理论。刘家义(2011)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于是岳耀斌(2015)发现国家审计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审计对公共权力制约,为宏观经济调控服务,通过免疫作用、揭示问题、评价和建议发挥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他还总结了国家审计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项任务:监督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简政放权;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二、理论基础

1.公共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要以最大的善意、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思来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受托责任: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所有者负有的管理企业增加效益的责任;老师服学生负有教书育人、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责任;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公众负有管理和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责任。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委托受托关系网中,可能存在不能或者无法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需要国家法律、管理制度、第三方审计的监督,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当然受托责任也可以以人事上是否继续给予托付和信任来解除。

在公共部门中的受托责任我们称之为公共受托责任。美国审计署(GAO,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认为公共受托责任就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接受公共授权委托的机构,在使用公共资源的时向社会说明其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这是最高给出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定义。在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对公共受托责任做了全面的定义:公共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

按照受托责任内容的性质,受托责任可分为受托财务责任与受托管理责任。相应的,公共受托责任也分为公共部门的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公共部门的受托财务责任指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要真实合法,编制并公布财务报表。公共部门的受托管理责任指公共部门使用资金时要有效、合法,并且能有效保护环境。

2.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受托关系

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方其实就是社会公众,即社会公众有权知道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公共受托责任的受托方就是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将国家交给政府管理,并上交大量税金,将公共资源和资金转移给公共部门后,社会公众有权要求公开公共部门资源的使用情况。

三、管理审计的理论分析

对于什么是管理审计,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管理审计有几点关键概念点: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行为而进行的一种监督、检查、评价及深入剖析的活动。

1932 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T.G.Ross)关于管理审计第一部著作《管理审计》(The management Audit)问世以来,审计职业界对管理审计有四种不同的认识和侧重点:管理职业界强调对整体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管理质量的审查,用“自我审计”、“访谈式管理审计”、“业务评价”来代表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界强调对业务活动、管理控制制度的审查,强调服务于管理当局,用“业务审计”、“制度审计”、“业务审查”、“管理导向审计”来代表管理审计。民间审计界强调对管理陈述、管理业绩、管理控制和管理活动的审查,强调这种审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用“独立管理鉴证审计”、“外部管理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独立管理陈述”、“综合管理审计”来代表管理审计。政府类审计界强调对管理活动或经济业绩的审查,强调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甚至公平性和环保型的审查,用“管理业绩审计”、“经济业绩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5E 审计”来代表管理审计。即使四方在实践中对管理审计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都一致認为管理审计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个概念。不同于财务审计针对组织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管理审计针对的是组织的管理方面的审计。审计职业界进行管理审计,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进行审查、评价,涉及的都是管理活动。王光远教授认为,应该从受托责任关系出发,去认识管理审计概念、规范管理审计定义,因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对应检查受托人的受托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检查受托人的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事业单位管理审计转型思考。

1.转移关注点,着眼政府组织制度缺陷

现代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如果只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思维,是远远无法满足促进改革的需要。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仍然关注合法性,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行政管理活动是否与法律相符,机械地强调法律标准。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的制度、机制也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改革发展建立新机制。因此政府管理审计不能局限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需要将关注点转移到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突破监督职能的限制,大胆着眼政府及组织制度、机制中不适应改革潮流的管理流程。

2.追求项目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影响了审计促进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高质量的审计项目能揭示重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政府部门建立效果良好的规章制度。而想要设计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必须包含管理审计,依靠管理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审计。各地的优秀审计项目也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变到绩效审计以及如今的各种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的内容占比也逐渐加大,这说明政府审计也开始关注管理审计。而以促进改革为目的的政府管理审计更要争取审计项目高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了能及时高效地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

3.扩大审计范围,覆盖国家治理体系

近几年政府审计强调审计全覆盖,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过程的全方位覆盖,要求审计监督不留盲区和死角。如此全范围、全过程的审计覆盖,目的在于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加大监督审查力度,防止腐败。如今为促进改革,政府管理审计应在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上再进一步,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上扩大到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层次。国家治理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是政府管理审计的审计对象,都是国家治理需要完善的领域。政府管理审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的各项任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绩效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发挥促进改革的作用。

4.改进审计方法,结合创新与务实

在办公室里查阅财务账表和文件资料以求发现问题,是财务审计思维下的低效率的审计方法。审计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等形式,将审计人员从耗时、繁琐的文件资料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而空出来的审计人员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现场核实上,用在与相关人员的问询上,用在倾听群众心声上。这时候审计人员需要的是务实的态度,做到脚踏实地,不心浮气躁。创新的审计方法与务实的审计态度相结合,是政府管理审计促进改革的强力助手。

5.增强审计效果,杜绝治标不治本

审计效果体现在审计报告和审计整改上。现在大多数的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出被审计单位的几点错误,而被审计单位也只是相应的改正了几点错误。所谓治标不治本,这种审计效果微乎其微,完全无法起到促进改革的效果。政府管理审计在增强审计效果的要求下,必须做到深刻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缺陷而非错误,被审计单位必须做到完善存在的缺陷,从制度、机制层面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乃娟. 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的最佳主体[J]. 中国内部审計,2016,(7):44~46.

[2]梁津津. 通过内部审计转型发挥管理审计增值作用[J]. 财会学习,2018,(22):135~135.

作者简介:

黄科军,供职于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医院。

推荐访问:角度看 事业单位 审计 改革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