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电影的琐碎记忆_关于电影的琐碎记忆

  很小的时候,对于电影的记忆就是一颗奶糖。那是物资比较匮乏的80年代,改革开放还刚刚是起步阶段,也没有经济特区这个名词,多数商店和食堂(也叫馆子,是那个年代的名词)还是国营的。一颗糖对于当时小孩子的诱惑力,超出今天这些90后的想象。当时我父母都是有工作的,每月总归有点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所以我们兄弟两个偶尔会在父母经济稍微有节余的时候跟他们去看电影。现在想来,当年的父亲母亲,也是比较潮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去看电影。我印象里我看的第一场彩色电影是唐国强的《孔雀公主》还是另外的《闪闪红星》还是那个对山歌的《刘三姐》也记不真切了,但是记得最清楚的是,西峡县电影院小小的广场上,有几个小小的花坛,有旺盛生长的夹竹桃,而马路的对面,才是记忆的核心,那里有一个昼夜24小时营业的小卖部,电影结束走出来时父亲总会去那里买包烟。偶尔会让营业员不用找零钱,给个奶糖就行。还要问一句一个够不够?可以再买几个的,当时尽管很小,但是也是知道不是每个同龄小伙伴都有这个待遇的,所以很知足的回答:够母亲倒是和父亲不一样,她是必定会在看电影开始之前去那里买两个糖的,一颗给我,一颗捎回家给弟弟,那个小卖部玻璃窗是密闭的里面白色的窗帘也密闭着,只留着一个小小的售货窗口,很多时候我的快乐都来自那个窗口。所以那个时候,关于电影情节的记忆是几乎空白的但是对大白兔奶糖的记忆却是深刻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杂牌,居然清一色的上海大白兔奶糖。)今天想来,父爱和母爱是大有区别的,父亲是偶尔主动,但是只要提出总是会满足的,不计金钱数量。母亲是必然每次主动,但是无论怎么要求却绝不会答应买第二次。那么,父爱母爱那个更伟大些呢?这是个问题

  大一些的时候,我在五里桥小学上学。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有没有统一组织看电影,但是当年是有的,可能是因为当时国家推行思想教育吧,每学期学校总是会组织看电影,这个时候,因为不用上课,做作业或者装腔作势的背诵课文.所以总是很高兴的那时候看过《高山下的花环》《开国大典》《大决战》很多记不起来了,去看电影之前,总是要跟父母要一毛钱的,一毛钱很不少呢,当时一个烧饼才5分,一根甘蔗也是5分,一小包葵花籽也是5分现在想起来,和小伙伴坐在一块一边分享零食,一边在乱哄哄的环境里断断续续的看着电影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待续)

  五里桥也有一个电影院,那是一个露天电影院,一圈红砖围墙,一个高大的铁皮门,门口有一个钢管焊成的只容单人通过的检票口,直观看上去就是这样的。进入电影院,中间宽阔的园里是一排排30厘米左右宽的水泥板凳,北面有个大概一米六高的石头水泥砌成的方台,方台左右好像有两根水泥杆,可以用来挂银幕,园子的南面有一个方形的高高的平房,墙壁高处可以看见有两个小小的方形放映窗口。

  90后可能没有体验过什么是露天电影,其实那个也是很值得回味的,晚间黄昏时分,电影院的门口已经开始忙碌了,有卖甘蔗的老大爷,卖米花球串子的老奶奶,还有卖烧饼的大叔,早早的摆开了摊位准备着。门口还有很多小孩子吵闹着,追逐着,奔跑着电影院大门最终在最后一丝暮色消失的时候,嘎的一声打开了一扇小门走出几个中年叔叔阿姨,分站在铁制的检票口两边,然后买过票的人们就涌了上去不要挤!.挤什么啊,电影开始还早着哩!检票的叔叔阿姨口中不停的嚷嚷橘黄的灯光中,检票员迅速的收取一张张高高举起的递过来的电影票通常入场大概在40分钟以上

  当人们陆陆续续的坐好,当弯弯的月亮洒落了人们一头银光,在一片左邻右舍的熟人的招呼声中,电影终于开始了,喧闹的人声这时候会渐渐消失。但是小孩子的哭声,打闹声会更加清晰起来,接下来是大人斥责小孩子,打骂小孩子的声音,偶尔会有年轻夫妻的吵闹哭骂声当然如果电影的情节足够精彩,会有片刻的安静出现。

  此刻常常会和相熟的小伙伴溜出人群,悄悄的绕到银幕后面,很好奇地去看银幕后面是什么样的情形幕后通常总是什么都没有的,有的只是画面的反相,但也足够我们好奇了。偶尔会有严厉的大叔大声喝:滚出去

  在电影的中途,有时候是漫天的星光闪烁,有时候是一轮银月

  夏天的时候,也是会有雷雨的,你能想象那种情形吗?开始的时候,雨珠稀疏的落下,会有几声惊叹:下雨了!?然后是更多的惊叹真下雨了!?瞬间电闪雷鸣,那片单薄的银幕在风中飘摇,大门出口的灯光骤然亮起待大门打开人们如潮水般退去.顷刻间大大的院子一片寂静,只有银幕上那个孤寂的主角,依然在那里兀自喃喃自语

  9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电视节目空前繁荣,印象深刻的有几部优秀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上海滩》等,还有一部《渴望》曾经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其中当时的南阳电视台在夏季每晚四集联播《射雕英雄传》火爆异常,万人空巷。后果是一家工厂锅炉工工作时间看电视导致锅炉爆炸

  这时候电影行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原来已经很便宜的(一角两角,最贵五角)的电影票也无人问津。电影的统治时代被逐渐瓦解,每次路过西峡县电影院的时候,我心中总会多多少少有些遗憾。这期间有一个特例,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影片拷贝可能由南阳市发往西安市在西峡停留几个小时,临时在西峡县电影院放映一个场次。时间大概是凌晨时分,电影院迎来了久违的热烈场面,但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西峡县电影院也如同触到了冰山,渐渐没落。

  似乎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也是努力过的,曾经引进过一些新技术,比如那种两台胶片放映机的3D电影,我当时是去看过的,当时的3D眼睛是纸质塑料镜片的,影片的3D效果其实并不次于今天我们的3D电影,甚至我感觉当时的电影亮度要高过今天的。现在想来,可能是由于银幕尺寸小于今天我们影院这种大银幕,光线比较集中的缘故吧

  但是他们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能够挽救西峡那座惟一的室内电影院。电影和电影院一片萧瑟,风雨飘摇。最终在一场大火中变得支离破碎。据说是几个顽童在电影院内的银幕附近玩火,之后引燃了银幕,想来那个年代的影院屋顶,必然是有许多木头之类的可燃材料构建而成的,因此火势熊熊,几乎烧成废墟当年的那几个顽童,不知道他们今天回忆起这些往事,是否会为自己的年少无知而懊悔呢每次走过那一片废墟的时候,我心中是有丝丝隐痛的。大火使影院雪上加霜,后来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在那座影院看过一次电影。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电影院虽然重建了,但早已风光不在,沦落到用跟录像厅一样的那种小型投影机在小银幕上放映VC碟片度日的地步。影院门前那几个小花坛还在,但是那些曾经繁茂的火红的夹竹桃早已凋谢消失不见。影院门前长长的高大台阶之上空余着看来很巨大的水磨石石柱,可谓门前冷落车马稀。

  影院虽然消失,但是电影却没有消失,作为文化的载体,电视同样可以用来放映电影,电影频道开播之后,同样更加广泛的普及了许多电影知识和经典影片,很多个周末,我都会坐在电视机前静待佳片有约那个栏目开始,这个时候看过许多经典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有黑白电影《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对电影之中那对即将生离死别的恋人在烛光照映下和小提琴伴奏的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景记忆犹新,还有上译版童自荣配音的经典电影《佐罗》,在啤酒桶伴随西班牙斗牛士乐声中滚落的那一刻,我总是是开怀大笑的。一部经典的电影如一杯美酒,多年过去,依旧醇香。然而电视播放电影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比如表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面,或者长镜头的运用。电视机的画面和音效是永远缺乏表现力的。更不用说泰坦尼克号之类的巨制,在电视上放映简直是另外一场灾难,尽管那本来就是一场灾难

  电视剧和电影是有巨大区别的,电视剧是一种充满了泡沫和水分的文艺作品,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条蘸了水的毛巾,你可以绞一次两次或者三次,剩下的干毛巾已经没有多少分量。但是电影却不同,短短的90分钟。你错过一个短短的镜头,就有可能看不明白下面的情节。所以电影是一种高密度的艺术作品。

  回忆起那些年看电影的时光,感叹着时光的变迁。光影交错之中,总会有一些伤感涌上心头。

  不过,虽然时光易老,但记忆永存。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琐碎 记忆 电影 琐碎电影 琐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