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黑板报素材

PAGE

PAGE #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 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 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 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 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 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 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

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 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 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称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 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 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 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 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 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 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 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 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不料被小人蓬 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 羿率众人走后不久, 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 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 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 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 转身打开百宝匣, 拿出不死药一 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 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 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 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 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 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 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 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 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 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这棵桂树生长繁茂, 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 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

 据说嫦娥身体变轻, 开始升空时, 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 养的白兔。

 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 夜晚在药臼中 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中秋节习俗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 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 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 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 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 “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 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 (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 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 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 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 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 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 夕月之夕, 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 随 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

来源于祭月,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 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 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 正式定为中秋 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 使中秋之夜, 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 中秋还有另外 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 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 因时代的关系, 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 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 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 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 “民间拜月”成 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祭拜月神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 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 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 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 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 人们供 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 (一 九0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 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 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 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中秋节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 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 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 缠绵思尽抽残茧,《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江天一色无纤尘, 人生代代无穷已, 白云一片去悠悠, 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 昨夜闲潭梦落花, 斜月沉沉藏海雾,银汉红墙入望遥。

 宛转心伤剥后蕉。唐?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照花林皆似霰;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年年只相似。

 青枫浦上不胜愁。

 应照离人妆镜台。

 愿逐月华流照君。

 可怜春半不还家。

 碣石潇湘无限路。

几回花下坐吹箫, 缠绵思尽抽残茧,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江天一色无纤尘, 人生代代无穷已, 白云一片去悠悠, 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 昨夜闲潭梦落花, 斜月沉沉藏海雾,

银汉红墙入望遥。

 宛转心伤剥后蕉。

唐?张若虚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照花林皆似霰;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年年只相似。

 青枫浦上不胜愁。

 应照离人妆镜台。

 愿逐月华流照君。

 可怜春半不还家。

 碣石潇湘无限路。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三五年时三五月,

滟滟随波千万里,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 不知江月待何人, 谁家今夜扁舟子? 玉户帘中卷不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江水流春去欲尽, 不知乘月几人归,

为谁风露立中宵。

 可怜杯酒不曾消。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月何年初照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何处相思明月楼? 捣衣砧上拂还来。

 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潭落月复西斜。

 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月》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秋》 明?王阳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 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 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推荐访问:中秋节 黑板报 中秋节 素材 中秋节黑板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