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建设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研究的历程以及已有的成果,结合农业院校工科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设计创新平台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关键词】优化设计 创新平台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97-01

一 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意义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已确定了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人才来创造,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而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同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举行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掀起我国各知名高校探索、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潮。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现阶段,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以及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价值。

以上表明,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活动纳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将其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 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对于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来说,它首先是创新了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准备建设的创新平台,主要是要利用农业大学工科教学现状和自身客观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以弥补目前课程硬件设施的不足。学生可利用计算机随时登录机械优化设计创新视频和实践教学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观察学习各式各类机器机构、各种优化设计实例,有效开阔学生的工程实践视野,帮助学生充实和积累学生创新感性认识。为学生具体创新活动提供充实可用的创作素材;利用视频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够学习先进的工程优化设计软件。提高农业院校本科生的新设计方法的自我学习能力,缩小农业院校学生与重点院校学生在专业技术软件运用能力之间的差距。视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人才质量标准需求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的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余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大众教育的形成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尽快由知识型、技术型向学习型和能力型转化。同时越来越复杂、广泛和变化不定的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为大众化教育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是创新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教育为振兴河南工业基地建设和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标本兼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产业基地(主要是制造业)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提高与创新成为该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工程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则是现代工程的本质属性。培养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研究与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 结束语

近年来,河南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推进该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该省工业调整振兴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做好河南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企校合作的一种机制创新;是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进该省工业调整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校人才供需对接,实现企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伟华.机械优化设计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2]关跃、潘秀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1)

推荐访问:浅析 优化设计 创新 机械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