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续24)]中国散文

  元明清散文

  

  

  

  第一章元文

  

  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大朝代,跨度很长,正统的文学史是不会把他们列在一起的。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成就颇大,占尽风流,而散文,再也没有出现司马迁、唐宋八大家那样的名家,作品也象点缀在山间的野花,难说繁盛,仅明清的小品文,算是奇葩。

  元朝是蒙古族在中国建立的一个王朝。由于民族间的复杂关系,使得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呈现一种特殊形态。反映在元代文人身上,汉族文人发生了分化:追随蒙古统治者,高官厚禄;彷徨苦闷做隐士。但生活比较贫苦的文人却多半自食其力,身受目睹奴役般的生活,常常流露出他们的不满。但元代诗文的主流还是沿袭着汉族文学的继续与发展,作者为社会地位较高,题材偏于身边琐事和酬事赠答之作。

  关于元代散文的变化与盛衰,《东维子文集》的作者杨维桢说:

  我朝文章肇变为刘、杨,再变为桃、元,三变为虞、欧、揭、宋,而后文为全盛,以气运言瑟全盛之时也,盛极则亦衰之始。自天历来,文章渐趋萎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为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

  而《赠舜美诗序》的作者欧阳玄说: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古。

  值得参考。

  总的说来,元朝散文作家庸常,作品平平。

  

  《送秦中诸人引》

  

  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代,故姓元。7岁能诗,14岁从郝天庭研习经传百家,20岁学成出游,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金宣宗兴定进士,屡任县令,后入翰林知制诰。入元后,不再做官,从事著述。卒年68岁。著有《遗山集》等。

  秦中,现在陕西省境,春秋战国时,为秦国疆域。引,文体,同序,或称赠序。元好问这篇文章是在诸友归秦中时,写来赠给他们的。

  赠序从秦中之美说起,认为秦中的风土人情、山川古迹皆非他处可比,有志四方的人乐居秦中。

  自己青年时期,虽知秦中之美,却无暇欣赏;其后,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动于颜间,并想象将来与诸友在秦中同游同居之乐。

  即将离别,不胜思念,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意味深长。

  文末议论,批判了当时那些追逐世俗惬意事的人,表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作结,文尽而意无穷。

  

  《邓州新仓记》:

  

  邓州,金朝属南京路,州治在邓县。

  邓州原有粮仓,因建筑残破,损耗很大;漆水公来邓州,及时新建粮仓,积弊尽除。州观察员曹德甫请元好问写了这篇记。

  记文主要颂扬漆水公的德政。农民疾苦甚深,仓库积弊甚多,故修建新仓,是大政,是德政。用记仓,来说明漆水公的正大。

  观察细致,议论深刻。

  记文为散体,却多用排比句,让读者尽享循环往复之韵律美。

  

  《文献通考》序

  

  作者马端临,字贵与,宋末元初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元时,曾任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的山长,台州儒学教授。著有《文献通考》等。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所著的考证宋以前典章制度的最重要的书。研究历史者常说的《三通》,即《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

  序文简明扼要,布局自然,行文流畅,而又命意严正,层次井然。

  难能可贵的是,不虚夸,不雕饰,不讲声势,不重格调,无愧于史学家的严谨。

  

  《新注<资治通鉴>序》

  

  作者胡三省,字身之,宋末元初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毕生致力于为《资治通鉴》做注,在史学方面贡献很大。

  传世的《新注资治通鉴》最有名,最精博,除了对典章、制度、音韵、训诂、地理等有详细的解释外,还考订校正了原有的错误。

  序文条理清楚,内容精博,语言简练,写自己编著的经过朴实而谦逊。

  

  《上宰相书》

  

  作者刘因,原名骃,字梦骥,后改名因,字梦吉,号静修,樵庵,元初容城(今河北容城)人。著名学者。

  刘因为恳辞元朝官职,上书宰相,请他代为疏通。

  书信委婉,得体。讲道理,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表明自己理应出仕以报君;述境遇,自己历遭忧患,重病缠身,实在不能登程赴任,所以上书求宰相体谅,大力保全。

  《元史》中说:书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

  

  《<杜诗纂例>序》

  

  作者虞集,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宋时随父侨居崇仁(今江西崇仁)。诗文皆有名,曾参与纂修《经世大典》。

  《杜诗纂例》,作者元朝申屠致远,解释杜甫之诗。

  序文先举古人纂例以阐明原著的事例,说明纂例意义,再说明本书撰写经过及其索隐钩沉对杜诗的功用,最后指出本书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并以申屠公之子长于诗为例,证明此书的实效。

  

  《石田山房记》

  

  作者马祖常,字伯庸,元朝人。

  石田,不可耕种的石头地。

  作者先叙述淮河上游和光州的地理状况,以及作者与光州的关系,引出州人为他建屋:

  

  屋之側有崇丘,可五七丈,溪水傍折而出崎之上。嘉树苞竹,荟蔚蔽亏,前为

  木梁,梁溪而行,周桓悉编菅苇门屋覆之以茨。岁时里临酒食往来,牛、種、田器,

  更相贳贷,寒冬不耕,其父老各率子若孙持书笈来问《孝经》《论语》孔子之说。其

  耕之土虽硗瘠寡殖,不如江湖之沃饶,然犹愈于无业也。祖常者因乐而居焉,于是

  名其屋曰石田山房,且自为记与图,以属当世能言之士,请为赋诗,异日使淮南人

  歌之。

  

  贳,贷,借用。硗瘠,坚硬瘠薄。

  透过作者笔下所的房屋周围的自然景物,朴素的房屋,乡里之间浓厚的人情,见出作者对光州的深厚感情。

  

  《<文丞相传>序》

  

  作者许有壬,字可用,元朝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文丞相,即文天祥。《文丞相传》,作者元朝刘岳申。文天祥之孙文富得到传记,准备刻印,请许有壬作序。

  序文由养士写起,认为养士有功于名教,为百世之人树立楷模。进一步论证养士之功。赞扬文天祥立身处世之合于大节,是宋朝300年间第一人。文末说明传记由来,及其为文天祥作传传世的意义。

  论证气势雄浑,理由充畅;文末联想京师故老,伏读感慨,理中见情,余韵不尽。

  (待续)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中国 散文 中国散文网 官网 投稿 中国散文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