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考题解说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有人说,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管窥出人物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基于此,近几年中考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小说、散文阅读考查的力度,对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更是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考查类型主要涉及:区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概括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呢?

解题技巧

技巧之一:从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

中考阅读一般这样设题: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或“从这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一方面,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结合文章主旨与整体,不要拘泥局部的人物话语或动作,以防片面。一句话,既要紧扣重点,又要兼顾全文,切忌架空分析。

例文一

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拖布,如临大敢。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频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2009年福州卷《一双脚上的修养》)

考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选择人物一个细节或言行分析,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分析: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或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或叙事散文分析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各地中考阅读必考题型之一。文章叙述的是,北方冬天下雪,从室外进入室内,脚上脏雪马上化作污水。为了阅览室的干净整洁,阅览室聘请了一个擦地女工,专门擦地。这个擦地女工,每每看见人进来,竟紧张地盯着别人,手操拖布,如临大敌,随着人走过,擦地女工无奈地奋力擦抹,人们见怪不怪,照走不误。只有一个送水工,先是“悄悄推开”门——担心自己进门声音过大影响图书馆的静谧,又通过“推”“伸”“看”“缩”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送水工退出后套好塑料袋再次进入,不仅表现了送水工心细如发,更凸现出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修养。

还要说明的是,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分析人物形象,要分清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如《故乡》,通过对杨二嫂“圆规式”的外形、她对“我”的先假意吹捧继而冷嘲热讽、通过她对闰土的恶语中伤、顺手牵羊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妇女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

技巧之二:从具体事件看人物性格特征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做各种事情,人的品行和性格特征,也会通过他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他在具体事件或场景中的行为表现出来。分析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要弄清作品中主人公作了哪些事,有那些言行,紧扣事件和特定场景中的人物言行展开分析,进而分析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例文二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有做饭、植花的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圈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校毕业。我拎着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向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什么事?”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2009年兰州卷《悠长的铃声》)

考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分析:这道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喜欢那位老师傅”,并“对他评价”,一定要结合具体事件和特定场合中的人物言行描写。节选的文字写了两件事,打铃的老师傅,为了不让“我”背负“迟到”的“罪名”,有意多打了铃,以延迟铃声;二是“我”毕业时感谢老人,在“我”的追问下,老人才说出内心的秘密,并告诉“我”他姓孙而非侯。老人冒着被“炒鱿鱼”的危险,原来竟然是要证明“我”是好学生,见证了他善良与宽厚;老人时时护着“我”,而“我”连他的姓氏都不知道,一直称他为“侯师傅”,惹得众人耻笑,他竟然没有生气,依然关心“我”,见证了他对“我”的“宽厚”。当然,老人善良、宽厚的性格还

可以从老师傅宽厚的笑容、欲言又止的神情中看出。

技巧之三: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要依托具体的事件,依托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特别是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但还要注意要依托情节发展进行分析,因为人物性格与形象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渐丰满清晰的,仅仅局限和拘泥于片断或局部,就会出现“半面人”的形象。

例文三

画家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就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其实,画家已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画家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2009年湖北成宁卷《高明的画家》)

考题: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

当“画家”“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时,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于是,画家决定去拜访禅师,禅师淡淡的眼神和充满哲理的禅语让画家如梦初醒。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前后划比,仔细体味两句充满哲理意味的话,然后提炼出人物形象: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

综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不少省市都不约而同地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沙漠之心》中的“安德鲁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蔷薇几度花》中的“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山《母亲的羽衣》中的“综观这几段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有着怎样的特点?”《那盆水仙花》中的“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前两者便于采用技巧一和技巧二进行分析,后两者易采用技巧三分析。《我的老师》中的“请从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可用肖像描写分析“外形特征”,运用技巧二分析“内在品质”;《最美丽的谎言》中的“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比较另类,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主旨的是主要人物,也可以从刻画重点和文章篇幅来判断。

实战演练

父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脑袋便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 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1 儿时和父亲下地时一起随编随唱、父亲逼我喝茶、父亲带我去看庙。

2 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对儿子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关注是以严厉的态度表现出来,实际上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慈爱的父亲。

推荐访问:人物形象 技巧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