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范畴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联性分析

摘 要:财富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的范畴,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对财富的看法不同。自然经济时期,土地和劳动被视为主要的财富。进入工业文明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拓展,生态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财富观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1995年,世界银行将财富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出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财富的这一变迁过程中,不同的理论学派(包括宗教等)都对其进行了各自的阐释。而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财富观应该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相契合,是人类社会正确看待和修正当下生产方式的标的。

关键词:财富;经济发展;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1-0113-07

一、 经济发展与财富范畴的历史变迁

(一) 国外财富范畴变迁简述

根据《圣经》经文①,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家认为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信仰上帝与积累财产是对立的,世人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唯守贫方能接近上帝;基督没有财产,为了拯救人类,他过着赤贫的生活,号召世人应该学习基督。阿奎那认为: 获得上帝的爱的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甘愿过赤贫的生活。因此,中世纪所有僧团的组织章程俱以守贫为其基本原则,而托钵僧更以游乞为生。中世纪教会对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历来不赞一词,认为其就是一种贪婪活动。而高利贷则更应该受到谴责,认为高利贷者不用付出任何劳动,甚至在他们酣睡时仍在收取暴利,殊为不可原谅的罪恶②。

《圣经》中关于财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世纪财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财产平等和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思想和情绪。但人们又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天国,因此才有了诸如“财宝在天上”、“富人进天国要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说法。此乃守贫思想存在的一个原因。另外,自然经济占主导时期商品交换还很不发达,货币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守贫思想存在的又一原因。但社会的存在不可能没有财富,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没有商业,社会的生产规律更非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能转移③。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伦理观念、财富观念与中世纪比较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均为欧洲有数的几个大城市④。富裕的市民阶层开始重新评估财富的价值,他们最早从实践中体认到唯有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方能予人优裕的生活和社会尊严,认为信仰与发财并不矛盾,开始将二者协调起来⑤。对商业和财富的看法发生转变开始于萨留塔蒂。此后,人文主义者相继对财富的积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肯定⑥。他们为财富和私人利益辩护,视财富为道德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贸易需求的前夕和原始积累时期,货币是这一时期一切权力的权力。因此,颂扬金钱就成了狡黠的银行家、冒险的商人、精明的企业主等一批新的财富占有者们最根本的生活准则。这种新财富观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历史意义[1]。

资本主义世界则得益于来自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斯·韦伯发掘的新教伦理⑦所提供的财富观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摆脱了其早期阶段在如何“发家致富”问题上的争执与困扰, 而真正开始了它暴富的发迹史。

(二)国内财富范畴变迁简述

由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经济思想资料较少和零散,古代财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封建时代。从先秦至清朝二千多年的历史之中,中国源远流长的财富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本位,符合中国封建政治统治要求的伦理财富思想。首先,从经济的角度,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论证了封建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合理性,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伦理财富观以义利观的标准来看待财富,强调了使用财富的正当性以及财富获取手段的正当性⑧。其次,中国伦理财富思想推崇伦理至上主义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中国伦理财富观主张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要奉行和尊崇守信诚实的交换原则、博施济众、先公后私的分配伦理以及节俭爱物的消费观念。这种主张对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防止财富悬殊分化和消除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

自秦汉以至近代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就一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带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即便如此,自然经济仍占居主导地位,封建经济仍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还没有产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还没有真正起步。

改革开放初始,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人们的社会财富观还带有农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土地, 因此劳动力、土地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商品经济观念开始改变国人的财富有概念, 西方重商主义将财富与货币等同的观念影响着国人, 认为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1978 年12 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2 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财富成为人们大胆追逐的目标⑨;1992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后, 市场经济开始启动, 随着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益重要, 人们的社会财富概念也发生质的飞跃,不但看到有形物质财产的社会财富属性, 而且也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无形资产的社会财富属性;1997 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 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公开和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财富源泉的完整认识, 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该得到保护”, 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 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 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看他们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又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造财富的源泉具有多样性的观点已基本成为国人的共识。

推荐访问:关联性 发展阶段 范畴 财富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