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企业业务日趋复杂的今天,越来越受重视。对内部审计期望的提高和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使得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本文旨在通过对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系独立监督、评价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财政开支、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审计工作的一个分支,因自身的特点和制度规则的约束,同样存在风险,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也可能承担不利的后果。

一、内部审计风险

从广义上讲,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内部审计职业风险和内部审计工作风险。

(一)内部审计职业风险

内部审计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紧密相关,其职责就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是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服务。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职能会被其他部门部分或全部取代,机构会被压缩或撤销,面临较大的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风险就是对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一切行为和环境的总和。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在部分业务领域存在交叉,随着社会审计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内部审计在更大的范围内面临着社会审计的竞争,已经威胁到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内部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带有建议性质,是否采纳取决于管理层的意志,缺乏权威性影响到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工作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风险是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而言,可能因审计人员违反审计工作程序、违背职业道德、徇私舞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使用的审计方法失当、引用法律法规错误、屈从于外部压力造成重大审计内容遗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充分等发生审计结论错误的风险。内部审计工作风险控制出现问题,必将危及到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控制内部审计职业风险就必须先控制好内部审计工作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着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其提出的管理建议可能会改变管理层的战略设想。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结论,不仅不能查错防弊、改进管理,甚至可能对管理层的决策产生误导,影响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声誉,甚至造成内审部门地位和权力的丧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分析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股权分散,规模扩大,层次增多,企业所处的市场、政策法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经营过程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展,审计层次的深化,给内部审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1.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会带来内部审计风险

经营风险会引起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剧烈变化,使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时出现错误;在面临经营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层为达到业绩考核评价的要求或者满足融资等需要而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增大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联系并不直接。如果审计人员不结合行业发展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就不易识别这一联系。只有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经济系统之中,才能将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结合起来。

2.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使内部审计无所适从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活动,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标准。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2003第4号),法律级次偏低,年限偏早。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但与完善的法规体系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内部审计法规依据不充分、不健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操作不规范,主要依据经验分析判断,削弱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现代企业内部结构层次的增加,交易的日趋复杂,兼并收购、改制、联营等形成的被审计单位与其它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使内部审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对象已逐步扩展到整个企业集团、联营企业等,审计内容也引申出诸如合同审计、投资审计、管理审计等。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多样性需要相配套的法规和准则作为支撑。但目前针对内部审计新业务领域的标准尚不完备,审计操作规范、评价依据的缺位,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影响其对风险的控制

内部审计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与社会审计相比,承接的业务具有非选择性,只能通过不断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努力降低审计风险,而不能拒绝审计。尤其对于敏感事项,上级的干预、单位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可能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干扰,进而影响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判断。此外,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控手段,无法获取和掌握所有的审计相关信息,尤其是需从银行、供应商和客户等外部获取的证据。信息的不充分,也将影响内部审计的职业判断。

同时,从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到员工都对内部审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期盼内部审计能发现并揭示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任何内部审计未能揭示的问题,都可能被认为是其工作的失误。因此,内部审计承担了比社会审计更重的责任,面临更大的风险。

4.会计信息失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不严谨或者受利益驱使,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现象依然存在。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增大了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加之被审计单位舞弊造假手段的升级,给内部审计人员识别虚假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串通舞弊往往隐蔽性强,影响较大,一旦审计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内部审计风险就非常大。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偏弱

相较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意见和建议仅作为管理层的参考,内部审计机构本身对发现的违法和违规问题没有处理权,审计结论无法保障落实,致使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下降,加之部分被审计单位存有内部审计是找问题的观念,不愿积极配合,审计风险自然较大。

此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偏弱也是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属于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属于单位职工,同受管理层的制约,与单位其他部门和人员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未能理顺,造成其在审计工作中难以保持一种超然的独立性,无法客观、公正、深入地对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对管理层的决策及行为进行评价。

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原则性和业务性强的工作,依靠内审部门派出、由单个审计人员组成的审计组完成。因此,审计信息的反馈渠道系由审计人员到审计组再到内部审计部门。内审部门作为审计风险的承担主体,却不是审计信息的优先掌握者,必须通过一线工作的审计人员才能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因此,内审人员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内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业务技能、心理素质等,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我国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审计工作的要求尚有差距。内审部门面临任务繁重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审计人员配置与所承担的审计任务不匹配。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科学(以财务、审计从业背景人员为主,缺少经济、管理、法律、工程等专业人才),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专业的教育培训欠缺,致使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审计主体的资质达不到相应要求,审计风险控制就成为奢谈。

3.内审程序和方法不利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1)内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审采用的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内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少运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2)审计抽样误差的影响

在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时,内审人员大多都是凭主观判断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并评价样本结果。抽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重要样本未抽到或对样本的分析不深入,极易导致遗漏重要事项或评价偏差,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操作不规范的影响

在内部审计中,审计方法选用不科学、随意减少审计程序、忽视审计的复核程序、审计结论选择性披露等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揭示经济事项的实质,造成审计风险。

三、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基于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成因的复杂和多样性,控制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需要从不同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借助专业人员或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实现风险的转移和规避

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与审计工作相适应,避免承担不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否则,将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其中不同的工作,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使审计人员各尽其才,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保证质量。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内部审计范围的日益扩展,为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或在内审工作中适时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实现内部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例如,对大型基建工程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在工程项目中,加强与工程审价机构的合作,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审价等。

(二)改进内审机构设置,提升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具有决定意义。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但作为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企业最高当局领导,遇有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不受企业其它业务部门的影响而独立开展工作,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理顺了,地位提升了,工作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大大减少,能更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问题,降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三)大力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降低内部审计中的人为风险

内审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涉及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因此,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对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起着根本性作用。

首先,应提高内审人员的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内审人员多角度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其掌握灵活有效的工作方法;其次,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以诚信评价来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操守,加大对内审人员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避免因内审人员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审计结论失真带来的风险。此外,加强内审人员教育培训,扩大内审人员知识面,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规范内部审计的程序,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

从完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入手,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奠定基础。通过审前调查,分析确定企业高风险业务和业务中的高风险环节,结合内部控制系统,确认审计的重点,避免因遗漏重要方面而形成内部审计风险;在审计实施阶段,建立审计取证管理制度;在审计报告阶段,建立工作底稿复核与管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决定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应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簿和凭证扩展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检查;同时利用分析技术,对经济数据进行加工,挖掘数据内在联系。针对不同的单位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较健全且执行情况良好的单位采用抽样审计。针对发现问题的环节,采用详查法,并配合非财务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全面揭示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风险,避免内部审计风险。

(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另外,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也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推动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有效地减少差错和防范舞弊,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同时,内审部门也应做好自身工作的控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坚持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和审计发现的会商制度,以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差错,及时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内部审计范围的日益扩展,内部审计将面临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分析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不但能有效地规避各种审计风险,也能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推荐访问:内部审计 应对 风险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