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摘要】文化内涵的赋予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尤其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消费者(游客)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多元文化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必然需求。“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具有高度的区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旅游活动中获得美好体验的途径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展开研究,通过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开发措施。

【关键词】川渝文化;饮食文化;少数民资;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文化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形成了多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消费——“美食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结合现状,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层面,都将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固定板块开发,但一直以来的开发存在明显的“短板”,即只重视烹饪技法、健康、营养等方面,而忽视了“饮食文化”这一较高层次。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掀起了不同地域、民族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传播高潮,并与旅游资源开发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为补充、促进的产业形态。

一、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

“川渝”指代我国四川、重庆两个地区,但川渝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行政区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川渝”在古时候统称“巴蜀”,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行政区域重庆市也一度归入四川省管辖,两者可谓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单纯地从历史、风物、习俗、传统等人文传承角度分析,“川渝”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四川盆地,当地人们在饮食特色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最典型的“嗜辣”特征,在国内外可谓无出其右。

从中国地理分布上看,“川渝”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例如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在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各具特色,这本身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上在“川渝”饮食文化统一背景下,地理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偶然性相互作用,促使“川渝饮食”成为一种极富历史气息、江湖韵味而又不失现代文明特征的文化。

基于此,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可谓相互补充、促进,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依赖。一方面,饮食文化来源于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饮食传播,例如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形成,如果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类人群,仅仅有形成“名菜”的可能,原因在于,“菜系”所具备的系统性来源于不断传播中的融合,包括不同地区食材、调料、烹饪方法等,也包括当地气候、水质、温度、湿度等因素,通过不断地融合才能够形成一个“菜系”,即“菜系文化”。同理,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是如此,旅游产业满足了它传播与交流的需求,也提供了融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消费活动,它不是货币与实物之间的交易,也不是基于某一商业模式进行的交换,而是一种“体验消费”,“衣、食、住、行”以及“吃、喝、玩、乐”无疑是产生体验的重要途径。除了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人文风物之外,“吃”是旅游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怎样通过“吃”产生强烈的旅游体验?这就涉及到饮食文化的特色。

二、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川菜名列首位,其菜品具有“麻、辣、鲜、香、厚”等特色,在国内外饮食文化中都有着重要影响力。川菜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技法上都别具一格,而这种“差异性”,也正是体现出浓郁的区域、民族特色的核心;川菜与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或言,大量川菜中的精品都来源于川渝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体系,如宜宾燃面、跳水兔、江湖菜等,这些都源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得到了复苏,川渝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民俗民风,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数据显示,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30个分布在川渝地区,各民族之间大融合、小聚居的形式,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每个民族又各自具备语言、习俗、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传承,呈现一定的混乱特征,造成了开发的难度。

(二)存在问题

第一,挖掘深度不足。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但在资源挖掘方面却浅尝辄止,缺乏品牌建设,多数美食仅仅在民间饭店、作坊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同时,“川菜”作为一个广泛认可的菜系,对于川渝少数民族饮食的冲击也很大,很多人只知道“川菜”的经典菜品而忽视了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殊不知大量川菜的起源,其中最地道、最正宗的做法依然存在于民间。挖掘深度不足的现象一方面与当地旅游产业特征相关,由于少数民族相对分散、分离的特征,“美食”之间没有形成必然的联系,加上一些传统做工材料、工序较为复杂,只能在小众范围内流传。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达也造成了饮食经营层面的激烈竞争,川渝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交通闭塞、通讯不发达的现象,这也导致了竞争劣势的出现。

第二,规划引导偏差。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斷加大旅游建设投资,但在规划引导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大量投资用来建设旅游区、风景区、酒店等现代化设施,而对于川渝少数民族饮食资源的开发重视不足,更谈不上旅游活动与饮食文化之间的结合,如一些饮食禁忌、节庆饮食等内容,被严重的浪费。

第三,饮食内涵匮乏。所谓“饮食内涵”,不仅仅是吃饱或者对“色、香、味”的层次需求,更多的在于通过食物体现的人文内涵。川渝少数民族地区游客来自国内外各地,游客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希望从饮食艺术水平及文化内涵中得到满足。例如,“三道茶”代表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感悟内涵,而在川渝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同样具有类似的内涵,如“团圆饭吐巴”这种藏族食品,面团中有木炭、石子、辣椒等,其中每一种物品都有特殊涵义:木炭代表心肠黑、辣椒代表嘴像“刀子”、石子代表了心肠硬等,吃到之后需要吐出来,这与汉族饮食文化中“吃饺子”裹着硬币代表好运的内涵相近,但这种有趣的饮食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度开发。

第四,饮食环境粗糙。相对于现代化地区而言,川渝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生活、生产条件相对简陋,除了一些大型酒店、连锁餐饮品牌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饮食环境需求之外,民间饮食环境往往不尽人意。如游客最为关心的卫生问题,往往一些最正宗、最地道的美食作坊饭馆等会忽略这一点。加上制作过程复杂、原料繁多,出现饮食卫生问题的环节也会增加,从而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三、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措施

(一)注重资源保护、加强规划引导

饮食文化是最容易流失、变质的一种文化类型,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高度开放的情况下,西餐文化、快餐文化等产生的冲击十分明显,保障“原汁原味”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规划引导帮助少数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可通过旅游产销的方式,拓展饮食文化的多元体现形式。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要充分借鉴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同时利用旅游产业这一实践途径,在微博、微信、网站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拍摄专题片的形式加强关注,树立自身品牌。

(三)重视传承发扬、加强人才培养

传统被颠覆的很大原因在于继承、发扬关系的不正确处理,继承不是一味地、原封不动地“接手”,还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进行改良,这样才能为发扬提供基础。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极为挑剔,除了口味之外,还要考虑健康、文化等要求,而川渝少数民族在饮食继承和发扬中,由于人才综合素质不高,造成自身的发展缓慢。基于此,应该加强饮食教育人才的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中结合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旅游资源展开研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关系、现状、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对当地政府及餐饮企业有所启发。同时,大力挖掘、发展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不仅仅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也能够促进我國饮食文化体系的不断繁荣。在宏观层面,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经济收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扬石,贺海.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4):291-292.

[2]李满.渝东南地区土家饮食文化资源文献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306-307,309.

[3]刘璐殊.贵州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营销中的品牌效应[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1):77-78.

[4]陈梅英,苏真真,黄云涛.浅析福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312-316.

作者简介:柴一禾(1959-),浙江绍兴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烹调工艺与饮食文化。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资源开发 饮食文化 分析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