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产业结构与GDP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三次产业的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利用计量经济模型,stata12对1978-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三次产业对GDP影响进行测量,并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第一产业,但仍需加大发展力度。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西部大开发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增长总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和升级息息相关的。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同时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变换的目标,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是由各产业组成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资源配置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1月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大量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使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体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步缩小与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差距。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畜牧资源、森林资源等都是国家重要的资源,资源型的产业成为内蒙古主要产业。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向重工业发展明显,进而推动能源与原材料的发展,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凸现出来,使内蒙古的经济推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内蒙古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生产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实现的,使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如何转变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揭示出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他认为工业附加值高于农业,工业的附加值高于商业。科林·克拉克[2]在配第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此学说后被称作“配第—克拉克定理”。 结构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熊彼特(1939)在发表的《经济周期》一书中,分析了因创新而导致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库兹涅茨(1949)提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度量,经济的产业结构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应该从产业结构的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必然经历的产业发展的过程。张湘赣(2011)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组织召开的2010年年会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研讨会进行归纳与综述,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低碳经济与服务业发展;产业创新与政府管制改革四个方面比较中国与国际的的区别与差距。[3] 平力群(2011)分析日本的经济危机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他指出日本在2008至2010年先后出台了八次大规模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从经济政策的角度上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政策范式。[4]金戈(2010) 以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韩国等东亚经济体为例,对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下,政府会选择不同的产业政策,进而导致四种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变迁形式的问题进行了探析。[5]杨丽(2014)分析了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对比,探讨了中韩两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差距,重点分析了制造业内部技术的差距,并对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进行了经验总结,韩国在优化产业结构时有如下经验:第一,韩国比较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政府的产业政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推进技术的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与时俱进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注重创新。[6]

近年来,研究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不断增多,郑若谷(2010)依据中国市场化的改革的特征,基于随机前沿模型,探讨了产业结构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利用中国1978年到2007年所有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数据带入随机前沿模型,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制度对经济规模的大小有直接影响,并且作用于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影响产出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作用。[7]

李猛(2010)采用实际份额法,从对中国经济波动冲击的原因分解出产业结构冲击,他采用1952-2008中国经济波动来源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出产业结果对中国经济波动影响的变化程度很大。[8]

方福前、詹新宇(2011)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经济波动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他利用TGARCH模型发现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非对称的:第一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影响甚微;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波动存在杠杆效应,其主要依靠重工业;第三产业对经济总量波动存在熨平效应。我国应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9]

杨美沂(2014)根据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分析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化,指出西部产业结构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提出西部地区应该从资源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发展规模经济以及变资源输出型主导产业为加工型主导产业。[10]

2.模型设定

5.结论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可以发现: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速度在放缓,近5年的比重还有所回落,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就业以及要素的使用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00年1月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开始启动以来,已经历经14个春秋,这一政策的发布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明显的影响,其经济已有原来的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方式向重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方式发展,但仍需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2]科林·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78 年

[3]张湘赣,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中国工业经济,2011(1):38-46

[4]平力群,日本经济危机对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政策范式的影响为视角. 日本学刊,2011(2):96-110

[5]金戈, 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政策选择——以东亚经济体为例.经济地理,2010(9):1517-1523

[6]杨丽,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市场,2014(4):24-27

[7]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2):58-67

[8]李猛,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经济评论,2010(6):98-104

[9]方福前、詹新宇,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5-16

[10]杨美沂、李兴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分析.特区经济,2014(1):170-173

推荐访问:内蒙古 实证 产业结构 分析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