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矛盾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转轨的过程中都力图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社会问题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为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在我们分析研究时应将利益群体的矛盾问题置于社会矛盾体系中,对利益群体矛盾与冲突的性质及其特殊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利益群体;矛盾分析法;利益分析法

一、当代中国利益格局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产生的利益分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的大规模改革。就其引发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调整和改革那些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大力调整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在横断面不断扩展,还是在纵向面上不断深入,改革总是围绕着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进行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到90年代末,整个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大部分过上了小康生活,并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自由和选择权利,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国人拥护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合法性依据。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稀缺资源的重新配置,在改革的过程中,原来的高度整体性的利益格局逐渐为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所取代。利益分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必要构件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壮大与成熟不断发展。无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还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城市实行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都是对利益平均化的打破。

(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问题是当代的重大哲学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也存在矛盾。我国众多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相互之间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这是因为:首先,各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每个利益集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各自都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经济地位,它们的谋利目标、谋利条件、谋利手段、谋利活动和对利益成果的支配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没有利益差别,就不会形成不同利益集团。利益差别本身就是矛盾。其次,我国各利益集团之间有互利关系,还有互相限制的关系。在利益总量一定条件下,一方利益增进会引起另一方利益的减少。私营企业主和雇工利益集团之间就存在这种利益消长的矛盾关系。再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商品交换不平等、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迥异,使农民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冲突,也包含了城乡之间、工农两大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矛盾的种子。最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是利益差别扩大,激化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的重要原因。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社会矛盾运动。毛泽东说过:“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个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是崭新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矛盾,因此,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必须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这种矛盾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剖析利益群体问题的解剖刀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剖析社会主义的现实现象,要从社会主义社会纷繁的现实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矛盾和动力规律,首先必须解决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问题。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论。掌握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对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原则,防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等形而上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事物,以达到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首先,把事物看成是運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些事物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些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事物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变化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过程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列宁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3]。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法的实质是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二)利益分析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正如恩格斯所说:“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6]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局部利益矛盾、暂时利益矛盾依然存在,利益关系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三、对当前我国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分析

(一)将利益群体矛盾置于社会矛盾体系分析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利益群体矛盾,就必须把它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民内部利益群体矛盾的根源、性质、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从矛盾的本质属性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从矛盾的政治属性可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矛盾的阶级属性加以区分:有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矛盾和非阶级斗争范围的矛盾;从矛盾的空间层次加以区分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从矛盾的地位加以区分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从矛盾作用方式加以区分有直接矛盾和问接矛盾等等。各种各样的矛盾都不是孤立的、平列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每一种矛盾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中占有着不同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的根源和基础。

(二)利益群体间矛盾与冲突的性质分析

利益矛盾是贯穿一切社会的主导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社会主义利益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利益根本一致不等于没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根本利益一致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联合劳动成员,都是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任何成员都不能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用剥削他人的劳动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公有制成员之间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矛盾,却有着共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利益源泉。社会主义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利益矛盾的非对抗性。所谓利益矛盾的非对抗性是指这样一种性质,即组成矛盾的利益双方,均不以根本否定对方和完全排斥对方,作为保证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矛盾着的利益双方最终是可以相容的。当然,是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从总的趋势上来说,这并不排斥利益矛盾双方,发生局部和暂时对抗性冲突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群体矛盾大量的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少量的属于对抗性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三)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的特殊性分析

我国人民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从总体上说是非对抗性的,这类矛盾有自己特殊的矛盾形态,它大量地普遍地表现为差别性,即矛盾的差别形态。这种矛盾的差别形态是同一的差别。正如恩格斯指出:“同一自身包含着差异性”,[7]即同中之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各有自己的特征,存在着差别,但并非任何差别都能纳入矛盾的范畴。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有内在发生的差别(事物本身的差别)和外在差别之分。只有那些具有同一性的内在差别,才包含有矛盾。毛泽东说的“差异就是矛盾”,即是此意。其次,这种差别有的是本质的差别,有的是非本质的差别。这就是说表现为差别形态的矛盾双方,存在着事物本质关系的差别,或存在着事物发展中量的差别,它区别于矛盾双方本质上的对立,更区别于对抗性矛盾。

运用以上观点去分析我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可以肯定,大多数是属于矛盾的差别形态。由于各利益集团所处的具体环境——职业分工、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彼此在物质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如工农矛盾、工商矛盾、体脑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等等,都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选》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2]《毛澤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推荐访问:当代中国 群体 矛盾 利益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