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耻混蛋》的解构主义分析

【摘要】解构主义是后现代理论思潮最为重要的一种,在艺术创 作中,解构主义代表着消解固有观念、消解传统叙事与消解传统结构的新的手法。通过对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对电影《无耻混蛋》在题材、风格与结构方面进行解构,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影片的主旨与体现方式。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塔伦蒂诺.昆汀;《无耻混蛋》

《无耻混蛋》是于2009年上映的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昆汀电影,一如昆汀塔伦蒂诺所导演的其他影片一样,片中充斥着暴力、荒诞与黑色幽默的色彩,且如导演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甫一上映就引发了剧烈的争议。

影片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但是影片的内容却与真实历史关系不大,并在许多方面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颠覆式的表现,其后现代的风格也使得影迷将这部影片列为此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引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部分解构主义理论,对影片进行一定的解读与分析,并探询解构主义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对影片主旨的影响。

一、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起源于6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此一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渐渐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成为用以分析众多被成为后现代作品的支柱理论之一。解构主义反对结构主义中对中心、逻辑与序列的强调,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也缺乏传统伦理中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在法语中解构写作“deconstruction”,词根“de”一般代表否定、消除的意思,但是在解构一词中,“de”在否定之外还意味着对结构的重建与再生。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中,解构是通过对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以达到解构的目的。德里达的眼中,西方哲学史就是关于“存在”和形而上学的历史,其原型是将“存在”定义为“在场”,借助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种传统的西方哲学称之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万物之后都有一个中心,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支配性的力量,这些原则或力量构成了“在场的形而上学”中永恒不变的逻各斯(logos)。

二、对二战题材的解构

影片虽然以二战时期的历史为题材,但是却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二战电影。影片虽然以战争为题材,但是片中鲜有战争场面,而对于战争中对立的双方,昆汀的道 德立场也显得有些模糊。在影片中,汉斯作为纳粹一方的代表,有许多反派人物都有的残暴与神经质的特质,他精通富于洞察,手段高超且残暴,此外还精通四国语言,但与同类影片中信奉纳粹法西斯的许多反派相比,他的“信仰”却轻易被置换成与美方所做的金钱物质与荣耀的交易,相比一个典型的法西斯纳粹,他更像一个 战争中的投机者。而以往二战影片中作为正义一方的盟军却一个个都像暴力的犯罪分子,无论割头皮还是用棒球棍打死德国军官都像是毫无理性的发泄,相比正统战争片中,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带着一些反派的味道,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一种对立的双方合而为一的混淆感。在以往的二战电影中,盟军作为正义的一方,代表着公正、善良、勇气等积极的特质,纳粹作为邪恶的一方,代表了狡诈、奸猾、残忍等负面特质,这是大多数观众潜 意识中理所应当的状态。但是真实的战争和历史中,虽然不可能是双方角色的完全对调,但是如以往艺术作品中模板化的划分也必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引用德里达踪迹(trace)的概念来说,绝对意义上的根源并不存在,符号的物质性也是通过踪迹来维持。大多数人对于二战的观念已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之下成形,已经成为“在场的形而上学”中永恒不变的“逻各斯”,但是导演却用了一种近乎玩笑的手段解构了这一意识。

三、影片暴力美学与解构

暴力美学是近年来许多导演作品中将暴力转化为一种饱含纯粹快感的形式,在斗殴、枪战以至于杀戮中发挥其独特的美感,甚至将这样的美感发展到惊人炫目的地步。在剥离了暴力行为的道德与情感意义之后,暴力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状态,亦可说是对于暴力这一行为进行了后现代的解构。在《无耻混蛋》中,导演延续了以往影片中黑 色暴力的风格,如同其他擅长暴力美学的导演会对影片中的暴力行为进行“仪式化”或者“正义化”的改造一样,昆汀在《无耻混蛋》中也为众人行使暴力与杀戮找了一 个最好的理由——向德国法西斯纳粹的复仇。如果不将暴力背后所代表的罪恶与残酷剥离掉,暴力往往难以顺利地与美感联系到一起。在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里,将暴力视为美好的不是毫无同情心的混蛋就是热衷血 腥的变态,但是许多人都时常会忽略人性之中被道德观所掩藏的另一面,在看到那些血腥激烈的场面时,我们也会觉得激动,会肾上腺素激增,那些来自动物性的本 能始终潜伏在我们体内深处,暴力美学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只不过是应和了我们在埋藏在道德观之下涌动的欲望,而暴力美学便是通过一种舒缓的方式,为我们找到一个正义的理由,或为暴力蒙上一层趣味性的色彩,让我们能轻易地接受那些来自内心的本能。

四、对于叙事结构的解构

影片采取了导演昆汀在许多影片中都有所运用的非线性叙事和章节式结构,一条线来自被纳粹军官汉斯杀死全家的苏珊娜,另一条线则由屠杀德军的“无耻混蛋”小队队长奥多。在解构主义的美学中,另类、多变、颠覆性的方式是十分常用的,创作者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对形式的再创造,突破原有框架,消解原有原则来达到重新建构美学系统的的目的。强调打碎、叠加和重组,解构主义的艺术作品往往会生出一种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解构主义以反传统和反权威为已任,通过解构解除人们的思维定势,强调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打碎了原有文本之后又再次将他们拼贴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形象、新的意义。导演章节式的划分加强了影片带给人的碎片感,两线并行的叙述方式又仿佛在暗示命运的线条终于在最后一章中交会,但是双方都因为一些低级的错误面临失败,最后 又在各种机缘之下顺利地完成任务,就像无论失败或是成功都不过是荒谬玩笑的命运。但是从流动的画面、散乱的情节中,我们却能被那些看似荒谬的情节打动,当 导演通过人为的手段,将原来完整的整体分解为细小的碎片,我们切换另一个视角去审视那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时,便能看见完全不同的意义与观念。

五、小结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构主义的分析对于不确定性的重视使得每一种探索都成为同时具备真实与虚无双重含义的所在。这些本质处于不断的流动之 中,就像一个个难以言传的密码和抓不住痕迹的梦幻。文本的主体作为随时变换和随时可被抹去的存在,只在我们重构并重新的视角观察诠释它时才焕发出与以往不 同的光芒。或许解构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出的答案为何,解构过程的本身就已将其意义做出最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陆扬.德里达的幽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刘瑜君.《手机》的解构主义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高睿.蜘蛛侠的解构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2年第4期

[5]王建南.塔伦蒂诺剧院:无耻混蛋中的“酒吧”游戏[J].电影世界.2012年第11期

[6]枫弥.昆汀与腥色暴力美学[J].电影评介.2004年第5期

推荐访问:解构 混蛋 无耻 主义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