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中成药用药习惯调查分析

为了解居民对常用中成药药品的知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居民合理使用中成药,保证用药安全,对2600例社区门诊患者进行用药习惯调查。

资料与方法

对门诊患者发放“居民用药习惯调查表”2700份,回收2650份,有效2600份,无效50份。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现场回收。

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调查表逐一进行核定,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 果

居民用药情况:通过调查发现95%的人都有随意使用抗生素及寒、凉性中成药的习惯,98%家庭中常备有“板蓝根、清火桅麦片、排毒养颜胶、清肺抑火片”之类寒凉药,70%患者因长期使用“清凉药、泻火通便药”出现胃冷痛,形寒肢冷、疲乏、无力、反复咽炎、反复咳嗽、易感冒、易腹泄等阳虚症状,62%患者认为自己体质偏热;50%患者有长期喝凉茶习惯。很多老年人,“久病成良医”,身体稍有不适就凭经验判断是机体有“炎症”,消炎药、清凉药是必备之品。还有不少人认为西药毒性大,中药就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放心大胆地服中成药。有的人被广告牵着走,用药不定,多药并用,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引起不良反应。

讨 论

加大中医知识宣传力度,改变居民中成药用药理念: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为重点,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健康教育处方以及对凡是来诊患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等等。改变当今社会,人们“喜寒凉、恶温热”局面。使居民充分认识到不仅西药有不良反应,中药同样具有毒副作用,应谨慎用药,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用药安全:药品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零售药店必须凭医生处方销售“处方药”,加强非处方药的管理及用药指导,避免“非处方药”的使用范围过大、过多,造成滥用。笔者发现多数药店销售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推销药品十分盲目,须知用药如用兵,是药三分毒。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循“辩证论治”规律,阴虚体质如果服了附片、干姜、肉桂之类热性药物,无疑是火上加油。阳虚体质如果服了大黄、黄连、银花、菊花之类寒性药则雪上加霜。

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各环节和操作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做好中医药宣传教育工作,向群众普及日常用药常识,避免乱用、误用中成药。

目前,不仅是居民中普遍喜凉药、恶温热药。在医界,喜凉恶温现象同样普遍存在。当代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滥用凉药:“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曾说:“阳虚者,十之八九”。当今社会,由于过食生冷,嗜饮冷饮,冰淇凌、冰镇可乐、冰镇啤酒、凉茶等,以及空调普及,随意损伤脾胃之阳气。由于中医西化的影响,凡见“炎症”、“发热”便给予清热解毒,对阳虚引起的“发热、炎症”无疑是雪上加霜,愈亡其阳。滥用抗生素、激素损伤阳气、使阳虚者增多。当代医家张存悌提出,当今社会:“慢性病多发,阳虚者居多”。

加强社区中医药特色保健-以达治“未病”:在社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谈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与我国医药卫生“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一脉相承,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钦安(清),原著.唐步祺,阐释.郑钦安医书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3:12.

2 张存梯.中医火神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推荐访问:中成药 用药 居民 习惯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