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3页)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以游记形式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内容指向我国的几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以管中窥豹,带领学生领略我国宝贵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以个人理解,自我感觉《颐和园》这篇文章具有游记的基本特点:按游览顺序来写,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用词准确,而且首尾照应。所以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便有意向读写渗透的方向着力,课时上进行倾斜,但原本计划在三节课完成的任务足足用了四节课才勉强收尾,也确实有些吃惊。究其原因,也许跟代课增加所以节奏上有些拖沓有关。

《颐和园》这一课的教学,总体感觉比较清晰,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主要落实了这样几个点:通过过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间的表达效果;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文本的把握,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当一次小导游。整个过程学生比较投入,也很有兴趣,朗读课文津津有味,确实难得。以下撷取几个值得回味的课堂瞬间以为记——

一、关于长廊。长廊的特点是长和美,长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美的特点就有些隐蔽,比较难体会,尤其是最后一句——“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怎么理解?接连三个同学互相补充,倒也读出一些味道:

学生甲:因为凉风习习,所以心旷神怡;

学生乙:因为长廊两边都是花木,花开不断,微风带来花香,花香萦绕,所以觉得开心,感觉很美;

学生丙:置身美丽的长廊,微风吹来,带走了烦恼,带走了不愉快的心情,所以感觉特别惬意。

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极力强调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以课文情境的再现和丰富为满足。而上述同学的表达,不仅有具体的情境感,而且似乎连作者那一丝丝萦绕心头的甜蜜和舒适都感觉到了,这样的阅读,不能不让人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泛起。

三、关于昆明湖。在昆明湖这一段的学习中,我趁热打铁,再次让学生尝试以批注的方式找找自己最欣赏的景物。这一次学生果然劲头很高,批注的时间明显偏长,好长一段时间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大家都在埋头干着什么(当然也不乏装模作样的),交流时候可以看到,大家的笔触比较多地集中在关于“十七孔桥”的描述上,尤其是陈亦舟同学,也在段落的边沿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段:读着读着,似乎看到了很多的小狮子,我想十七孔桥上的这些小狮子一定性格不同,有的是凶猛的,有的是温顺的;有的是胆小的,有的是勇猛的;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大方的;有的偷偷摸摸,有的从从容容;它们的样子也不同,有的是蹲着的,有的是站着的,有的是坐着的,有的张开血盆大口,有的虎视眈眈,有的皱紧眉头,有的懒洋洋的……以自己原有的基础、认识、经验为背景,充分发挥想象,充实和诠释了课文“这么多的石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石相同的”的含义。旁边有一个学生及时补充:看到这么多的石狮子,觉得雕刻得十分精美,栩栩如生。听到这一些反馈,我当即高度评价了俩同学——你们真有水平,把短短的一句话给读长了,把书给读“厚”了。全班同学都以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俩,他们则一副非常开心、自得的样子,陈亦舟笑眯眯地理理课桌上并不乱的书本。

都说课堂是人文性很强的场所,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竭力追求的吗?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教学反思 颐和园 反思 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