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本院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和设置作了介绍,通过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分层次授课,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106-02

随着医学、药学、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孕育其中,并不断在内容上充实创新,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全新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在当前高技术、新理论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实验动物不仅是生命科学的条件,而且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先的前沿学科。作为动物医学、动物检疫、实验动物等专业或方向学生的专业课,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修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动物学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学科,如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繁殖学、动物毒理学等学科,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系统性不强,有一定的难度,知识更新也较快,看似简单,学起来难。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理论讲授十分枯燥的局面,课程组围绕实验动物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学科在发展,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验动学教师面临的永久课题之一。

一、课程内容和设置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实验动物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也开始关注实验动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至今,国内一些高校开办了实验动物学专、本科专业,实验动物高等学历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过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扬州大学是总课程门数和专业课程门数开设最多的院校之一,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等课程。《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学的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用实验动物等内容,所以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大纲以饲养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为主线,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才能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当然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完善,教学内容及学时的调整,都应根据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如:随着实验动物新的国家标准的发布,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中清洁级大小鼠应排除的微生物已不包括李斯特杆菌,在教学内容中应及时体现。

二、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我们需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加强对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并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观、学术交流,甚至出国进修,使其能较好地了解本门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加强对本门课程广度和深度的学习。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也不断补充和更新,这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借助参考文献,把握合适的深度和广度,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施分层次授课

本科生入校一学期后,通过学生申请、学院考核,将本科生分为创新班和普通班。创新班在授课时注重该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开设一些前沿的专题课程,引入科研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动物学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普通班在授课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横向交叉和教学内容的广博度,加强应用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较好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普通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申请在创新班上课,这种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几年已受到广泛重视,它对于促进教学的整体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以图片、动画、教学录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掌握所授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避免了教师枯燥的描述,也提高了讲课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的使用,上传教学多媒体课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方便学生答疑解惑并拓展知识面;提供每一章设计的复习题,方便学生自学和预习,并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给学生提供国际和国内比较有名的实验动物网址,如:杰克逊实验室(Jax,The Jackson Laboratory)http://。此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广度和深度的了解。

2.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讲授新课前,给学生设计相关的讨论提纲,如近交系小鼠是如何生产的?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的知识点,在课前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完成课下作业,并初步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为何近交系的基础群、血缘扩大群、生产群的繁殖方法不同,具体有哪些繁殖方法?带着疑问学习新课。课堂上教师讲解完新的知识点后,首先请同学对预习的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每组分别选出1名代表发言,所有发言结束后,学生可针对其他组的发言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可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并作适当的拓展,掌握近交系的生产方法后,引导学生考虑重组近交系及分离近交系是如何生产的?这种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完成的探索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实验动物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3.将实践性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模拟、讨论、演练等方式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小鼠的生理特性虽然看起来简单,理论讲授时为了生动形象,也借助了多媒体,但还是枯燥难以记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组将实践性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用表详细列出所观察的内容,如:小鼠从出生到断奶这一阶段的生长变化、怀孕期、阴道栓的观察、雌雄的鉴别等;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饲养小鼠观察并记录有关内容;最后,课堂讲授相关内容,讲解时增加师生的互动和讨论,并拓展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理特性。该教学模式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记忆深刻等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结语

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只有充分掌握了实验动物课程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学习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这次改革的探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泉,杨玲,王怡,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建设及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49-250.

[2]赵庆华,沈军,时德,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4,33(8):1269-1270.

[3]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5-57.

[5]宋红芹,高巍,王小波,等.病例教学法在兽医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330,341.

推荐访问:动物学 教学改革 初探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