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德国文学思想;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走向现代

[中图分类号1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9-0088—09

张玉能(1943-),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批评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文艺学。(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为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史”(项目批准号:05JJD750.11-442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强大帝国,推动了社会思想的急剧变化。在思想领域,新康德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德国学院哲学的主流,现象学运动也风起云涌,并逐步取代新康德主义成为20世纪德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方的主要思想流派;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唯美主义运动与现实主义运动两大潮流,产生了像里尔克、曼氏兄弟(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均取得重大成果的大家。在文学思想上的变化集中于一点就是:作为迟到的民族的文学思想,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

直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德意志民族虽然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是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是在德意志各邦的工业化基础上,经过1848年革命的洗礼,在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施之中,逐步得以实现的。当时的普鲁士亲王、日后的普鲁士国王兼德意志皇帝威廉曾经这样挖苦地说:“谁想统治德国,就必须征服德国,照加格恩的话行事已不行了。“只有上帝才知道统一的时亥4是否已经到来!可是普鲁士注定居于各邦之首,在我们整个历史上就是如此。但何时统一、如何统一,这才是主要问题。”结果,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竟然应验了威廉的话。俾斯麦利用法国的国内外危机,在色当大捷的欢呼声影响下,着手完成了在政治上统一德国的事业。1871年1月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了德国皇帝的登基仪式,德意志民族统一国家才真正建立了起来。这个事件对于德国的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就像作家盖-霍普特曼(Gehard Hauputmann,1862-1946,一译为格哈德·豪普特曼)所回忆的:“对德国来说,皇帝在凡尔赛加冕的意义不下于开天辟地。我国人民产生了一种自我意识。它造就了一大批以俾斯麦为首的伟大的人物,全世界的人们都以惊奇而恐惧的眼光,然而,首先是敬仰的眼光注视着这些伟人。由于有这些伟人,有他们的胜利,即人民的胜利而产生的自豪感,感染了每一个人,也感染了我这么一个小男孩。我毫不迟疑地把我之所以能分享这些成就,把我之所以也能有一份功劳归于我的血统。”这样一来,德国民族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在文学思想上抹上了浓重的民族意识色彩,从而尽情地发挥了从康德、席勒开始的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恩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与整个西方文学思想的转型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由于德国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成立比英国、法国相对滞后,当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经过1688年光荣革命从而成立了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的时候,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到1792年建立了第一共和国的时候;德意志民族还处于四分五裂的许许多多封建小公国之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德意志民族主要还是行进于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之中,德意志民族也较长时间地沉浸在启蒙现代性的氛围中。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以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的萌芽,但是,民族的四分五裂严重地阻碍了德意志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直到1789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才使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进行,德国的文学思想也逐渐反思启蒙现代性,从而逐步具有了审美现代性。

所谓启蒙现代性,就是指西方启蒙主义运动所赋予西方社会的,以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质。实际上,启蒙现代性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在全球化过程之中所推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

西方启蒙主义运动肇始于何时,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启蒙主义运动的开始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牛顿的划时代巨著《数学原理》(1688年出版),19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数学原理》和光荣革命都是标志着科学、理性主义和自由取得进展的主要里程碑。”直到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才告一段落。因此,一般来说,18世纪也就被称为“启蒙主义运动时代”或者“启蒙主义时代”和“启蒙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文艺复兴时代(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彻底冲击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基督教宗教的思想统治,建构了三大神话:理性主义神话、科学主义神话、进步主义神话,因而构成了“启蒙现代性”。

启蒙主义文化为资产阶级构建了三大神话:以个体的人性和权利为核心的理性神话,以数学和物理学的经典形式为主要依据的科技神话,以人类为中心的进步神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我们在《引论》里已经看到,为革命作了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也已经看到,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在《自然辩证法》中,他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着的东西。在我们所探讨的这

推荐访问:德国 转型 思想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