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20211010212805

三篇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材料

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始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引西藏大地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接连开启崭新篇章。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全面总结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十个必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为治藏稳藏兴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重要政治任务,深刻理解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长期坚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定不移维护核心、凝聚人心、服务中心,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屋脊落地生根,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祖国边疆开花结果。

一、坚定维护核心,确保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我们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西藏工作全过程,讲政治、顾大局,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的号令和指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有机融入党的组织生活,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关心下,西藏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等实践成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运用和体现到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二、坚持凝聚人心,汇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我们要深刻认识凝聚人心对实现西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共同奋斗。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西藏故事、西藏历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安排党员干部带头下沉、深入基层,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让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磅礴合力。

三、坚决服务中心,激发西藏发展的蓬勃活力

围绕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做到中央有部署、我们有落实,党委有要求、我们有响应,党委有指示、我们有行动。要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好“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等重点工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攻坚行动,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发挥好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治边稳藏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集聚爱国奉献扎根西藏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20年8月280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我通过电视、网络和广播等媒体了解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相关内容及精神,通过学习使我对这次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上的心得体会。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自治区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自治区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的形势下,中央召开了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关怀,应该说,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必将是西藏腾飞的翅膀。会议全面总结了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件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我认为:西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建设出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另外西藏经过民主改革5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西藏已经实现了基本小康,西藏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充分说明,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是我们前进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必须坚和运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才是西藏唯一的出路。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西藏发展稳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我表示:自己一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上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抓住当前西藏发展的大好机遇,始终不渝地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不渝地坚持勤奋学习,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始终不渝地坚持求真务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鼓足干劲、团结奋进、倍加珍惜和努力工作,把会议精神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学校内部管理和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较高及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升教育质量,本人相信有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地区教育局大力支持及关心,有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两基”迎“国检”工作会顺利通过验收,丁青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向持续、健康的方向迈进,把我县的基础教育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坚信:认真总结运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只要我们扎实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我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有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顽强奋斗,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好。

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3

20xx年8月280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全面部署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学习贯彻好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领会“着眼点和着力点”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两次提及“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一重要论断,该论断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更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守正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前一处出现在治藏方略“十个必须”的总论部分;后一处在分论第一部分提出。在不长的篇幅中二次提及该论断,说明了涉藏地区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地位和作用,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着力于民族团结事业,强调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大价值意义。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作为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提出的“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的论断,不仅有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内涵的坚守,更有创新,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一论断的重视度更高,论述更丰富、系统,具有更大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从第六次座谈会的“六个必须”到现在的“十个必须”,不但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也深化、细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与实践,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指明了方向,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深刻领会“加强民族团结”是始终如一的要求

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和在少数民族地区调研、视察工作时强调民族团结,并发表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和少数民族的关心,在总书记心中,只要各民族”家”与“家”连在一起,“国”这个大“家”便牢不可破。

20xx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他强调,必须全面正确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20xx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20xx年10月,习近平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中强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0xx年8月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xx年9月习近平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要坚决反对。

20xx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以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要求始终如一。

三、深刻领会丰富内涵,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关“民族”词汇共计出现12次。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观”“民族的走向和未来”各1次;“民族团结”2次;具有复合意义的“各民族”出现3次,其表述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出现4次,有“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等。除了“中华民族”“各民族”这种涵盖民族整体性概念外,还有“各族”这一整体性概念,其中”各族干部群众”1处,“各族群众”4处。以上词汇基本涵盖了民族理论与实践从制度、观念、方法、目标及价值趋向等基本内容,而相关词汇的搭配与运用也体现了对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的坚守。

座谈会还提出通过“五史”教育、“五观”教育以及“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的目标;同时,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还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现结合的角度,提出“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任务与目标,”六要”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细化和精准化,还体现在对主体性的明确方面,将”各族群众”、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员工、相关科研人员以及僧俗信众均纳入其中,体现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和广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座谈会精神,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工作融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在“融合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整体效能。在巩固深化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一个“高”字,高度重视,高位推进;把握好一个“统”字,统筹兼顾,统筹规划;把握好一个“融”字,融入中心,融合发展;把握好一个“特”字,突出主线,突出特色;把握好一个”悟”字,悟原理,悟门道,全面推进我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天岳书院建成之初,教学内容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清末书院改革之风骤起,天岳书院也积极加入了改革行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平江知县冼宝榦发布变通书院课程告示,宣布修改天岳书院课程设置,开设实学课,意在“兴实学而起真才”,期望学子们“力戒虚憍,勤加懋勉,从此学归有用”。为保证改革效果,冼宝榦还专门写信给自己的同乡兼好友——时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希望对方能在购买图书、购置仪器、聘请教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此时的天岳书院已经不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书院,在其自我革新的过程中,承载着湖湘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自觉探索与实践。

 天岳书院建成之初,教学内容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清末书院改革之风骤起,天岳书院也积极加入了改革行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平江知县冼宝榦发布变通书院课程告示,宣布修改天岳书院课程设置,开设实学课,意在“兴实学而起真才”,期望学子们“力戒虚憍,勤加懋勉,从此学归有用”。为保证改革效果,冼宝榦还专门写信给自己的同乡兼好友——时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希望对方能在购买图书、购置仪器、聘请教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此时的天岳书院已经不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书院,在其自我革新的过程中,承载着湖湘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自觉探索与实践。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书院改制上谕,天岳书院也加快了革新步伐。辛亥革命之后,平江地区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但师资却较为匮乏,周士鹄等人遂于1919年在天岳书院创办了平江县立师范学校,有效缓解了平江地区师资紧张问题。1925年,平江县立师范学校改为平江县立中学,校址仍设在天岳书院,后因受内战影响而停办,天岳书院成为驻军之所。

  抗日战争时期,平江屡遭日军侵袭,但坚强果敢的平江人民毅然坚持在战火中兴办教育。1941年,在有识之士的多方奔走呼吁下,平江县立中学在临时校舍恢复办学,次年迁回天岳书院开课,战火硝烟中的天岳书院再现琅琅书声。1944年,平江县城沦陷,平江县立中学师生被迫迁移,迁移期间非但没有停止办学,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1945年9月,学校重返天岳书院开课。新中国成立后,平江县立中学继续发挥自身教育职能、扩大办学规模,其间数次更名,于1958年更名为平江县第一中学,校名沿用至今。从天岳书院到平江一中,这座创办于清代的书院仍彰显着蓬勃生机。

一声惊雷 星火燎原

  20世纪初的平江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但却阻挡不了平江人民投身革命的热情。大革命时期,在天岳书院中办学的平江县立师范学校、平江县立中学的学子们挺身而出,以各种形式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之后平江革命史上的数次重大事件也都与天岳书院联系在一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平江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平江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数次武装暴动,在极大地震慑了敌人的同时,也引起了敌人的疯狂反扑。1928年6月,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被派到平江地区,其中第一团第一营就驻扎在天岳书院。此前,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联系发展了一批党员,逐渐掌握了第一团的主要武装力量。1928年7月中旬,彭德怀偶然得知第五师的黄公略等人的共产党员身份不慎暴露,国民党湖南当局已电令逮捕。事出紧急,彭德怀遂与滕代远一起,召集第一团的共产党员秘密开会研究对策,最终决定以“闹饷”的名义立即发动起义,起义指挥所设在天岳书院后面的一所茅屋中。

  7月22日上午,起义队伍在天岳书院的操场上举行誓师大会,彭德怀宣读了誓词,号召士兵们不再为军阀卖命、打倒土豪劣绅、救出受苦受难的百姓。彭德怀的慷慨陈词,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响应。下午,参加起义的数百名士兵颈戴红巾、全副武装,向平江县城发起攻击。不到半天时间,起义队伍就占领了平江县城,解除了数千反动军警的武装,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活捉了县长刘作柱等反动分子,解救了被关押在狱中的数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同时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天岳书院也从此与平江起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打上了鲜明的红色烙印。

烽火岁月 铸就荣光

  平江是一块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几乎都能看到平江人民义无反顾、奋勇向前的身影。平江起义后,天岳书院在烽火岁月里继续书写着红色篇章,红色光辉更加耀眼。

 华夏文明远古即在此呈现。人类文明大多离不开江河的哺育,每一种文明的跌宕起伏都与大江大河的潮起潮落紧密相牵。追寻蚌埠文明,也要从“四渎”之一的淮河说起。3万年前,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五河县西尤村遗址的发现,铺开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逐水而居、渔猎繁衍的生动图景。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多年前具有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揭秘中国文字和中华文明起源;面带微笑的纹面陶像,展现出的东方神韵,开启与先民跨越千古的时空对话。4200多年前,大禹治水,在今蚌埠荆涂峡劈山导淮,娶涂山氏女娇,为治水患新婚即别,行走九州,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佳话。涂山脚下禹会村禹墟遗址发掘出祭祀台基和大量具有明显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龙山文化均与此关联,揭示了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就在蚌埠地区融合发展,生动再现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宏伟场景,有力印证了“夏之兴也以涂山”,是华夏民族形成也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根脉。《候人兮猗》,开创“南音”之始;乐舞《大夏》,堪称舞蹈之首,这些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父子多次到涂山之巅的禹王宫拜祭大禹,苏轼留下了《濠州七绝·涂山》《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等诗篇,苏辙在《和子瞻濠州七绝涂山》中写道:“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赞扬了大禹治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千百年来,大禹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丰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众帆张,群棹起。争先逐进,莫适相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如今淮畔珠城承继大禹精神,正以千帆竞渡的姿态,书写新时代文明发展的壮美篇章。

(二)

  红色基因很早即在此传承。悠久的岁月为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而历史的风云则在此掀起了更具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浪潮。1911年12月7日,一声汽笛长鸣打破了古渡渔村千百年来的宁静,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正式开埠,成为连通南方和北方的重要节点,新思想碰撞激荡、革命之火熊熊燃烧的战略要冲。那一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淮畔大地,淮上革命军与清军相持激战,留下了“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的雄词壮语。五四运动一声春雷,激起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安徽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26年1月,蚌埠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相继在南京地委、上海区委的领导下,翻开蚌埠革命史崭新一页。从蚌埠特支恢复组建,到成立长淮特委(蚌埠特委)、小蚌埠党支部、中共蚌埠工委,党领导沿淮人民开展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与全国人民一道踏上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漫漫征程,一路冲破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用忠诚与信仰书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蚌埠人民不会忘记,为了保护新生而弱小的革命之火,年仅24岁的杨兆成烈士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在小南山麓慷慨赴死,成为安徽第一个为革命而牺牲的共产党员;两任长淮特委书记陈履真烈士和朱务平烈士,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珠城大地不会忘记,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彭雪枫将军开辟了全国19个红色抗日根据地之一——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怀远县龙亢镇创建新四军第四师,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伟大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蚌埠地区成为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和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的谋划之地、支前基地,孙家圩子成为渡江战役军事指挥中枢和华东地区政治决策中心,渡江战役总前委在这里运筹帷幄,剑指江南,组织草拟《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一时间,街头巷隅,车水马龙,支前物资从这里分装转运;淮水之上,架起浮桥,各种船只从这里挂帆启航……这些都生动诠释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推荐访问:西藏工作座谈会 西藏 心得体会 第七次 三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202110102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