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第 PAGE # 页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

是指低层大气。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 环流形成示意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⑤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 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 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 知识。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㈢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 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 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4、 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 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系,并增强学生的大气环

保意识

㈣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㈤教学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 1 第一章已掌握了

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 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 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 说教法

㈠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脑科学有关原理

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 说学法

1、 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 大气现象。

2、 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

3、 会运用联系框图的方法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

4、 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理问题。

五、 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三张画好的静态模拟图, A松香烟垂直上升,B松香烟偏向蜡烛方向,C松香烟 偏离蜡烛方向, 让学生思考回答可能出现的现象, 然后播放教师事先做好且拍摄下来的 录像进行验证。然后设问:为什么松香烟会这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㈡大气的受热过程

1、 问题情境

⑴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⑵世界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号称“赤道雪峰”,其位于赤道地区, 为什么山顶劫终年积雪呢?

⑶为什么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左右,而不是正午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 知识铺垫

以太阳辐射的定义导出太阳辐射波长情况和大气的垂直分层, 强调太阳辐射因为温

度高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是属于短波辐射。讲解大气辐射、地面辐 射属于长波辐射,并强调大气受热中的“大气”是指对流层大气。

设计意图:采用讲解的方法,为学生达标做好知识铺垫。

3、读图探究

利用动画或板图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⑴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为什么箭头变细?

⑵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情况如何?为什么?

第 2 页

第 PAGE # 页

⑶地面经太阳晒热后,热量如何传递?

⑷大气为什么能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 ⑸大气增温后热量如何传递?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4、图解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联系框图,总结归纳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联系框图,符合脑科学原理,侧重能力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学法引导。

 培养学生地理理性思维。

5、活动探究: 小明家的农田 3 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 3 个 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 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㈢热力环流

1、实验探究:

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

 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 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

实验用材: 一个长约 80 厘米、 高 40 厘米、 宽 40 厘米的玻璃缸, 一块胶合板 (一 侧开有一个小孔) 或塑料薄膜, 一小盆热水, 一小盆冰块, 一支弯曲的玻璃管, 几支香, 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

实验步骤:

A 、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预防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 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B 、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 显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C 、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 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 、 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 、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 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 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 践能力。

2、绘图深化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接着 展示“热力环流动态图”,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从图中说明气温、气压、高度三者 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绘图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对原理 的深刻理解。

3、图解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4、活动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 ,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

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 同时间风向不同。

四、总结提高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还没有弄明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做好知识的深化。

设计意图:采用反思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推荐访问:说课稿 不均 冷热 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