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中的政府行为透视

摘要:不同的区域竞争存在着“负效应”,表现为区域之间竞压土地价格,一些企业处于观望态势,使竞争双方部分资本与土地资源处于相对“呆滞”状态;区域工业用电市场的行业割据,阻碍生产要素最佳配置。产生竞争“负效应”的直接原因是非理性化的政府行为,而利益屏障与体制障碍又是产生非理性行为的根本原因。矫正扭曲的区域竞争状态和政府非理性经济行为,就要实现政府行为的“三个结合”。因此,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域管理和探索双赢路径。

关键词:区域竞争;政府行为;理性;负效应;合作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8—0011—02

“统筹区域发展”是中央即定的科学发展经济社会的基本要求。怎样实现这个统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内容上进行不同的探讨。本文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竞争所存在的不够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原因,探索了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区域竞争:省际间竞争问题透视

(一)区域间竞争存在负效应

1.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的环境竞争使竞争双方资源相对“呆滞”。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实现优胜劣汰,这被视为竞争的正效应。但是,竞争也存在着相同行业间的资源“双耗”,即,通过一定形式的竞争,不仅没有提高区域双方的生产能力,反而通过竞争使双方部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如,辽宁省打造的某行业生产基地与吉林省打造的同类生产基地,在地理区位上可谓“邻里相望”,也实现了快速度、大规模发展。但是,两个基地在发展竞争中也暴露一些问题:“由于其中一方的投资环境(如土地零地价)略好,其结果是,另一方的部分同类企业被吸引过来。为了争夺企业,另一方也在打造类似的投资环境,这就给有的被吸引投资企业采取‘占巢不下蛋’的投资观望策略提供了机会:企业在原来地区减少了投资去另一地区‘占巢’,而被‘占巢’地区因为企业的观望而迟迟不能形成资本的生产能力。”[1]

2.工业用电市场存在行业割据,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优化配置。在产生竞争双方资源“呆滞”的同时,因为省际之间具有工业用电实际价格的差异,企业必然存在对用电价格的选择。如辽、吉两省打造的同行业生产基地虽然仅一路之隔,但是,因为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两省实际工业用电价格存在差异,“其中一省的工业用电宣传价格高于实际用电价格,使两省的工业用电实际价格每度相差0.30元左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处于实际电价比较高地区的企业要求进入实际电价比较低地区的电力市场,但是,因为区域的不同,这当然被行政禁止。”[2]

(二)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行为的非理性——产生区域竞争“负效应”的直接原因。第一,政府采取趋同的土地价格低价竞争策略没有持续性和长远性,因此是不经济的。毫无疑问,区域间实施土地地价竞争是政府行为,当竞争双方都采取同样的地价策略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就是不经济的。在政府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竞争中,已经出现企业用地价格降到小于政府征地价格或零地价的事实。第二,不同区域政府采取相同的压价竞争手段必然出现生产资源“双耗”,因此不经济。当不同区域政府之间采取同样压地价的竞争手段时,必然给企业留出更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利用比较长的时间去观察不同区域政府的土地价格变动趋势而“举旗不定”,于是发生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的“生产资源双耗”问题——因为土地价格的吸引,企业可以把部分或全部资本转移出去。第三,把政府竞争策略的重点放在以忽略土地增值为代价换发展上是不经济的。从土地的性质看,土地作为一种不动的生产资源,存在着增值属性。土地的增值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上升,这几乎就是一个定律。我们一定不能低估土地价格因为经济发展所上升的幅度。第四,用行政手段人为割据工业用电市场,违背生产力因素配置规律,阻碍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所以是不经济的。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因素存在着最佳的空间组合方式。如果企业用电采取“舍近求远”或“舍低价就高价”,不符合生产力诸因素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地域上的空间组合最佳要求,影响运输手段、信息手段和动力配置对地理距离和运行成本的合理组合问题。

2.利益屏障与体制障碍——产生政府行为非理性的根本原因。第一,区域利益驱使政府经济行为非理性。毫无疑问,我国财政“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虽然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地方或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在促进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地方利益的追逐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政府经济行为非理性。当不同区域或者省际间的政府竞争出现“负效应”和出现行业市场割据问题之后,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处理,而是任其发展并产生不良影响。这对于大的经济区域(如东北地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重要问题。

二、理性选择:实现政府行为的“三个结合”

区域经济中政府理性行为由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性、行政管理的服务性和经济利益的全局性决定:

(一)关注微观基础——把内涵、外延生产的双扩张结合起来

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性,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在外延上,更要在内涵上去促进和引导企业生产的发展。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企业外延扩张。认为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政府在区域经济环境打造上的竞争。如果投资环境吸引能力很强,则意味着该区域未来生产能力的扩张,特别在欠发达地区,这种选择具有普遍性。如辽宁铁岭市政府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同时,下决心实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双“引擎”共同推进,直接拉动了全市工业的迅猛发展。资料显示,“2008年技改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拉动工业增加值12.5个百分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的48%来源于技改。”[3]因此,区域政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本区域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换代,把招商引资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避免无效率的竞争,而且可以实现强力的发展势头。

(二)关注投资环境——把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政府行政管理的服务性,决定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宏观策略,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提高政务效率上。因为如此,压低地价的竞争,显然并不是合理的选择,把精力放在市场割据上,同样也不是政府和行业的理性行为。区域之间发展环境的竞争手段,从实践上看,关键是提高政务效率。台商和浙商们之所以把投资向苏南或苏北转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那里的政务效率比较高。比如“辽宁开原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06在全省44个涉农县中排名三十多位,2008年已经上升为前十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坚持对客商的‘保姆式’服务。” [4] 实际上,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仅靠应环境的吸引是不够的,更何况拼地价又是非理性的。

(三)关注全局战略——把经济竞争与政府合作结合起来

政府经济利益的全局性,决定政府行为要有大局意识与合作意识。一个区域的政府行为,不同于一个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可以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同类企业的生存去优胜劣汰,但是,政府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大区域利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并不是以损害另一区域环境和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本区域环境的优化,这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比如振兴东北)的整体性要求,不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性。

这是因为,第一,相近或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关性强,区域之间生产和消费联系紧密,其中一方损失必将影响到双方的经济发展。第二,区域间同行业发展存在较多的合作与协作机会,而合作并不是以劣汰对方为初衷,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双赢。第三,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本质上必然是统一筹划,互利互补,错位发展。只有考虑到地区的宏观利益,并使这样的利益得以实现才是理性的政府行为的基础。不同区域的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而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三、创新机制:探寻区域政府理性行为渠道

1.实施区域协调管理。第一,加强中央政府对不同区域竞争的协调。对于大经济区域和省际之间的区域发展战略,应该进行必要的管理。能够统一的事权就应该统一,不能统一的应进行必要的协调。第二,加强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打破不往来、不合作的传统积习。在环境竞争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三,加强区域政府与区域行业协会的联系,使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意图渗透到行业协调组织内部,转化为行业行为规则。比如统一不同区域的同行业设计标准或某种规定。第四,建立东北三省包括蒙东部分地区的政府间经济合作长效机制;比如通过一定形式,建立三省(蒙东地区)行业同盟,进行行业自律自管。

2.探索合作双赢途径。从国际上考察,“印度近年来一跃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世界软件业年均增长率是20%。”[5] 他们除了实施以外包为切入点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外,关键的是他们加强国际间同行业合作,鼓励国内的信息与软件公司同国外软件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了从设计、开发到服务、咨询、管理的软件产业链。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际同行业合作范例。

第一,同行业优势互补途径。这一合作渠道具有广泛性特征。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往往存在各自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的优势,可以采取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合作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如辽宁作为能源短缺省份与内蒙东部有关地区的合作,就是在资源与技术、资本方面的相互渗透的合作,最终实现煤炭开发与能源输入双赢目的。第二,同行业委托生产途径。当某一地区企业产品市场缺口较大而又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影响供货时,就应在不同区域的同行业中寻求生产合作伙伴,委托其按照要求完成给定数量的产品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双赢目的。第三,同行业产业链途径。同行业详细分工生产是当代生产领域的发展趋势,如汽车行业的分工与协作。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可以在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就本行业生产中的分工问题进行研究,使某行业在不同区域间形成上下游产品生产的接续配套链。第四,同行业参股合作途径。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高难度要求的产品生产,相同行业应实施资本、技术、管理、人事、市场的全方位合作,这有助于提高本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杨万春,郭鑫.辽宁散热器生产基地调研笔记[J].铁岭市委党校,2009,(4).

[3]铁岭市技术改造再上新台阶[EB/OL].民心网图片频道,2009-01.

[4]杨万春.开原市发展县域经济调研笔记[J].铁岭市委党校,2009,(4).

[5]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从印度的成功经验谈起[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责任编辑/ 李璐瑶)

推荐访问:透视 区域 政府 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