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深探微,深思考,深发展

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在当今传播、媒介、社会、受众、信息和知识背景等一系列与新闻报道有关的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以后,这种报道似乎更加能够得到受众的青睐,也越来越成为了媒介博取市场,彰显竞争力的“重型武器”。

本文呈现给大家的是我的一孔之见,是我从深度报道的实践中跳了出来后对它的反刍,稍微有了一些全景性的探讨的意味,但研究的归属还是落脚在了深度报道方法的层面。就深度报道这样一个题材而言,我认为:深呼吸——准确地感知社会;深探微——精细地剖析物理;深思考——寻找启示和寓意;深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等四个方面权衡应该是在总体把握它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

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它是一种报道形式,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

深呼吸——准确地感知社会

多年前,我初登讲台之前,我的导师告诉我,不要紧张,在讲课之前进行几次深呼吸;有一年国庆节,我代表上海大学参加上海市的棋牌比赛,大师级的教练临场指导我,千万镇定,在局面复杂的时候一定不能仓促动子,先深深地呼吸几次,反复审视局面,谋定而后动。

深呼吸的主要的功能是能够使人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以保持自己头脑供血的充足进而保证人的体力充沛和思考的正常。在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深度呼吸能够使记者在面对各种局面的时候保持镇定、处变不惊, 深度呼吸有时候还能给你提供一种君临一切的心态,从而使你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报道意图行事而不为其他的因素所左右, 深度呼吸有时候还能够明亮你的眼睛和心灵,帮助你准确地感知社会。所以,当一个记者要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深呼吸”。

“深呼吸”能够使记者在深度报道中保持立体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作立体的、动态的、全方位和能动的反映。

“深呼吸”能够使记者发现深度报道的题材。深度报道所报道的事件和问题,无论就其题材、主题和对生活干预的强度来说,都是比较重要和重大的。它总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强点信息(热点、难点、疑点和工作重点)作宏观上的思考,以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或者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沉船、空难等重大事故,以及恐怖主义行为、骚乱等等重大社会事件)作整体上的解剖,使人们对这些事有更深刻、更明晰的了解。

深探微——精细地剖析物理

现在的深度报道已经到了细节取胜的阶段,因此,在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就应该刻意去挖掘那些能够说明问题或者能够诠释大意的细节。弘扬主旋律的题材也不能停留在口号、文件、领导人的讲话等上面。

精细地剖析物理,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端正深度报道的方向

深度报道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为此,我们的深度报道应当着力于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以此推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当我们进行“沉思”、“透视”和“思辨”时,不能丝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改进深度报道的出发点。

2.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当然,深度报道的这种正面宣传不能简单化,它应该是有事有理、有棱有角的深层次的宣传,让人们在“沉思”中明确真理,奋起拼搏,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建设性作用。

3. 深度报道应更自觉地按新闻规律办事

这里,最重要的是注重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深度报道是一种宏观性的报道方式,它不仅要注意现象真实,更要注意本质真实,即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对复杂现象作科学分析,以此得出科学结论,防止和杜绝弄虚作假、任意拔高、凭空杜撰等不良倾向,防止主观随意性。

深探微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题目的拟定。本人有以下的经历和感受:

某年教师节前夕,笔者采访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我的文章题目是“领教如沐”,中国新闻出版报修改后采用的题目是“方汉奇:执着为师”;2009——2010年中国象棋超霸赛比赛现场,笔者采访棋坛泰斗,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我的题目是“象棋就是精品创造”,上海媒体采用时把题目改为了“胡荣华:象棋就是精品创造”;2010年10月5-6日,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参加一个重要的棋赛活动,我采访后写了报道,结合探微报道前面两位名人的经验,我这次把题目定为“柳大华:布道·指道”,结果媒体一字不差地采用了。剖析深度报道题目拟定的“物理”后我认为,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的产生和发布渠道变多了,数量变大了,受众变广了。它对深度报道的题目的要求更加的苛刻了,比如要求题目的指向更明晰、更具体;告知的权重要大;题目要能够透露更多的信息和能够吸引眼球。名人、明星的名字无疑具有这样的功能。为大家所了解、所认识的名人、明星的存在就是新闻的核心要素之一,名人的名字本身就会告诉我们本篇报道是涉及哪个领域的,它的关注点会在什么地方等。因此,在深度报道的题目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名人、明星的名字,这和过去避免突出个人的宣传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是媒介适应受众市场需要的一种变化。这是我在深探微自己的三篇报道后的直观认识,验证于日后,感觉这个结论不谬。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存心地去发现、去体会、去研究、去探微深度报道中的一些问题,用心地去感悟什么,去总结什么,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深思考——寻找启示和寓意

深度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它除了能够阐明一个新闻事件的来由之外,还能够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思考,并且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有一些启示和寓意在其中。

深度思考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成为社会活动家,而且更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家。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新闻出版资源都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紧俏的资源面前,媒介拿出大量的版面、频道、时段,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进行深度报道,除了媒介的责任和使命之外,应该有寻找启示和寓意的成分在里面。

深度报道的写作要着眼于社会现实和宏观背景,选择和开掘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重大主题,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报道。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解剖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给人们以警示和启迪,揭示一种新的理念,透视一种新的重大新闻事实,宣示一种新的思想。

寻找深度报道的启示和寓意包括报道提供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生活意义、教育意义、传播意义、发展意义、警示意义等诸多方面。

深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

深度报道研究和探讨的空间很大。对于它的认知、对于它的方法、对于它的未来以及对于它本身在新闻业务中的价值等问题,都要研究。而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深度报道自身的深度发展也是必然的。

理论上它应该有更多的观点和更多的流派出来,百家争鸣;

实践上它应该有更多的范式和更触及人们灵魂的作品出来,百花齐放;

规模上它应该有更多的老中青学者参加进来,百舸争流;

期待以上种种研究和探索都应该对深度报道有直接的帮助,殊途同归,百川入海。

在寻找“深度”的时候,应该注意它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深”与“近”的关系。在选题上要尽量体现新闻作品注重时效的特点,不能为了深而忽视或者淡化了“三贴近”的原则;

二是处理好“深”与“活”的关系。报道要用活的、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三是处理好“深”与“新”的关系。注意新事物、新事件、新动态、新思维、新科技等的发现和深度挖掘;

四是处理好“批评”与“鼓励”的关系。在进行批评性报道的同时,不忘正面鼓励,以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五是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在需要深入的时候能够进得去,但在进得去的同时,还能够出得来,能够钻进去看细节,发现问题、发现矛盾,也能够跳出来,看全局、看大局,总体把握;

六是处理好“针砭”与“建设”的关系。深度报道在一个主要方面是对一切黑暗东西的针砭,但不要忽视在针砭的同时,还要有建设性的内容,有治病救人的善意;

七是处理好“观点鲜明”与“恰如其分”的关系,切不可为了“深度”、为了“观点”而失去真实、客观、具体、全面等原则;

八是处理好“导向”与“稳定”的关系。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妥善处理群众关心的问题和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和一些国际问题等。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传播学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譹?訛李建新:报道述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譺?訛李建新:采访述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譻?訛芮必峰主编: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譼?訛陈焕仁:当代媒体新闻报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副会长)

推荐访问:深呼吸 深思 发展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