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狐狸和乌鸦名师公考课配套说课稿沪教版

名校名 推荐?

《狐狸和乌鸦》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 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 , 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 , 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

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 , 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 , 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

的道理。全文共有六小节 , 第二至五小结重点写了狐狸骗乌鸦的经过 . 。狐狸三次奉承乌鸦 ,

开始是亲热的打招呼 , 然后问候它的孩子 , 最后夸奖乌鸦的羽毛漂亮 , 嗓音动听 ; 其中还包括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 , 开始是 " 没有回答 ", 接着 " 还是没有回答 " 但到最后“非常得意,

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这三次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 10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领悟文章表达的道理,演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 掌握生字新词,分角色读课文,明白课文讲述的道理。

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课文的内容。 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培养和发展学生语

感。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复习字词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文中六个带“一”的词分成两类,一类是“一棵树、一开口、一片

肉、一溜烟”,一类是“眼珠一转、看了一眼”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读、静心思,明确“一”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也就是需要变调。如此,便于孩子们归类识记。两组四字

词“眼珠一转” 和“看了一眼” 分别与狐狸和乌鸦有关, 在识读的过程中, 孩子们既识了字、

正了音,又对文字背后隐藏的狐狸与乌鸦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回顾。

(二)学习三次行骗,感受不同的形象。

1

名校名 推荐?

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好话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时我采用三比细读的方式,

导孩子体悟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

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

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让

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

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

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一比三句好话,找寻异同。

狐狸是怎样骗乌鸦嘴上的那片肉的

?看看狐狸对乌鸦说了些什么?让学生用“~~~~”把

它划下来。

 这样一提炼, 初步去粗存精, 突出重点。二年级儿童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尚处于

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阅读三段文字已属不易,经由细读,再找出三句话的相似点和不同处,

锻炼了学生的眼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2.二比三处提示语,探究用意。

单读狐狸的三次好话, 我们感受到的是狐狸对乌鸦的关心、

赞扬,可加上提示语再

读,狐狸的司马昭之心便昭然若揭了。

在教学时, 我紧紧扣住“眼珠一转”、 “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三个关键词, 引导学生探究狐狸动听语句背后的真实用意。

在一次又一次的品

读对话中, 孩子们走进了文本, 理解了奉承话原来可以如此颠倒黑白;

在三“骗”板书一字

比一字大的直观感召下,狐狸的狡猾尽现学生眼前。

三比乌鸦三次反应,梳理结果。

狐狸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好话最终让乌鸦放松了警惕, 上了狐狸的当。

 那么,乌鸦

为什么会上当呢?让学生画出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 , 开始是 " 没有回答 ", 接着 " 还是没

有回答 " 但到最后“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时安排了说话练习,

乌鸦面对狐狸说的好话,都会想些什么 ?孩子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捕捉到了乌鸦的心理

变化, 明白了爱听奉承话、得意忘形,最终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 而这正是本文想要传达给

孩子们的道理。

2

名校名 推荐?

(三) 揭示寓意、表演故事。

在此 段, 我将 四中出 的莎士比 的 “ 光的 西并不都是金子, 听的 言

并不都是好 ”提前学 ,而且,在 两者之 架 梁,由 文引出名言,由名言上的

句“ 听的 言”再次回 文本、 再 学生 一 狐狸 的那些好 , 品味 句, 明

白道理。如此,走出文本,又走 文本,更能体 小 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 一。

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 上, 回 文本, 学生 演一演 个故事, 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 。

(四) 想象 写、拓展延伸。

《狐狸和 》 篇 文的 尾含蓄深刻, 学生思 的拓展留有广 的空 。 在教学

的最后一个 中,我出示了 文 充 上的: 《 被 之后》。在学生 行小

笔之前, 我先引 孩子 确定故事可能的 尾, 要么肉又被 走了, 要么肉没被 走。

 如此,

学生在起因与 果 理 思 , 故事,既降低了 度,又不会被束 思 。

3

推荐访问:说课稿 师公 下册 乌鸦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狐狸和乌鸦名师公考课配套说课稿沪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