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_青年互联网使用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PAGE

PAGE #

考察报告—青年互联网使用考察报告 —考察

扌报告.doc

青年互联网使用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一、*网络发展总体 状况(一)互联网用户规模急剧增大 根据*省网络协会的统计数据, 截止到20*年12月31日,*省上网用户数为382.59万人,网民占全省 总人口的9.1%,上网计算机数为96万台,占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的 3.1%。由于没有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所以我们依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20*年1月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和20*年7月发布的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的网民数 和上网计算机数据测算出从 20*年至20*年全国的网民增长比例为

2*.8%,计算机增长比例为217.2%。按照全国的平均增长比率,我们 推算出目前*的网民总数大约为 779.7万人,网民占全省总人口

(4189.2万人)的18.6%,超过了全国12.3%的比例;

上网计算机总数大约为208.5万台。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年6 月30日,*省域名数为170,877个,占全国的比例为1.9%,名列第 十;

网站数为28,196个,占全国比例的2.1%,名列第八。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省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于全国来说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虽然有些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互联网在*省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推进效应正在显现。

(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在振兴过程中,*确立了“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方针,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大电 信基础网络的规模容量,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 ,这为*省互

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基础数据网络建设方面, 20*年*

省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口 16331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 40880个, 比20*年新增8322个。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 14848个,比20*年新增 1*个,宽带接入端口 60.*万个,其中:adsl端口 57.38万个。

在基础传输网络建设方面,20*年*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 14.1 万公里。骨干传输网已步入10g时代,带宽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宽带 接入网正在深入到居民社区,*的互联网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这为*振兴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 条件。

(三)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明显加大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 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标

志。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向社会生活的渗透逐渐加快,网上 学校、商场、图书馆、医院、银行、证券、电影院、音乐厅等大量增 加,互联网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人们足不出 户就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网上开展办公、娱乐、购物、教育等活动。互 联网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它已经从最初的辅助性工具开始逐渐成为很多 人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互联网对*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凸现 互联网对*经济的拉动 力体现在各个领域中。一是在农业领域,通过对农业信息网络中心专

用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远程教育、农业信息 化支持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的速度加快。 二是在工业领

域,通过企业信息互联网站的建设,*省大、中、小企业目前已经形 成了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国有 60

多家重点工业大中型企业实现了全部上网。 企业网上应用重点己由发

布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和收集客户信息向接收用户订单、 网上采

购、网上销售等商务活动转移,而且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网上 联合开发研究、设计、生产的应用也明显增加,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 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在金融领域,通过构建各金融单位的专业网络, 实施联网[1][2][3][4][5][6][7] 下一页运行,推广综合柜面业务

系统、网上银行等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综合金融监管系统,金融业 务更加方便、快捷。四是在科技教育领域,网络上的各种教育、科技 网站,各种通用性强、实用性高的教育软件的网上应用,为科研机构、 学术机构、学校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服务。五是在交通运输领域,省级、 地市级和高等级公路数据库及营运车辆、 客货运输、航运等数据库的

建立,使*省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运输信息化网络。六是在国土 资源与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基础上,完

整的国土资源以及城市建设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为实现国土规划、城 市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与监控提供了保证。七是在旅游与社会公益领 域,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包括游览、交通、住宿、安全等 信息服务系统及文娱、体育等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快了 *旅游经济的

发展。

二、 *青年接触网络的情况比较 (一)性别结构*青年网民中

女青年比重正逐步上升,如图2-1,青年网民中男女比例差距逐渐缩 小。截至20*年6月,女青年比重上升到40.9%,女青年网民正逐渐 撑起互联网的半边天。但是,还没有达到 *青年人口比例中男青年与 女青年50.7%: 49.3%的均衡程度。

三、 网络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网络丰富了

青年的业余娱乐生活。网上的各种娱乐资源丰富了 *青年的业余娱乐

生活,围棋、象棋、益智游戏、电影、电视、歌曲、各种文体报道等, 使青年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同时,青年还可以加入一些网上娱乐团 体,培养多种乐趣。对于面临升学、求职、工作等各种压力的青年人 来说,网络为他们提供了释放压力、调整心情的广阔空间。

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互联网是个信息极其丰富 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 断增长。网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网站,使青年可以免费学习各领域的知 识,如文学、历史、英语、数学等等;

网上各种各样的专业论坛,可以让青年与专家讨论方方面面的问题。

 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年人求知带来极大 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年人打开了认识世界 的一扇窗,更是为他们的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网络有利于*青年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年 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即跨越时空,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 份和地位的一种“人一机一人”的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网络可以即 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年人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 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 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年人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 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 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学习的需要 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这为青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 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

网络有助于*青年道德意识的树立。网络的发展改变了青年人 的生活、学习方式,导致其道德体系重构,使平等、尊重、独立、开 放等意识深入内心。

(1) 平等、尊重意识。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网 络内容和上网者地位上的平等。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上网者在现实社 会中地位如何、财富多少、威望多高,他们都是平等的一员,没有等 级贵贱之分,没有中心和边缘地位之别。网络交流都是在被对方视为 平等一员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 这种相互平等、尊重的交往中,青年人的平等、尊重意识也深入内心。

(2) 独立意识。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往比较随意,具

有隐蔽性的特点上一页[1][2][3][4][5][6][7] 下一页。在这种人

机对话的网络交往中,人是主动者,具有独立自主意识。这为上网的 青年人独立意识的发展创造了契机:首先,独立地选择。青年人上什 么样的网站,获取什么样的网络信息,同什么样的网友交往,如何确 定谈话的内容等都需要自己独立进行。其次,自觉地判断。对于纷繁 的网上信息,青年人需要自觉地判断它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

 再 次,自觉地抵制。对于网上许多不健康的色情、迷信内容、反动信息, 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予以阻止和抵制。最后,自觉地评价和思考。对 网上热点问题、重要信息、现实中的某些重大事件,自觉地进行讨论、 评价和思考。这些网络活动,都为青年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 会。

(3)开放意识。网络是个开放性的世界,它对任何上网者都展 示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增加了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

 开 放的网络使青年人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能 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而且,在网络中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更 无障碍,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人 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进行自我认识,加强自我评价,找到自我价值。

网络拓宽了 *青年政治参与的途径。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 打开了言论自由的魔盒。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络时代的青年 不仅可以同普通公民一样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更

可以用上线时的虚拟个体抛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淋漓尽致地表 明自己的政治态度,相互间深入地交流彼此的政治理想。另外,随着 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生,它按照不同的主题将 网民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子方式把这些网民连接在一 起。虽然这是一些没有组织的临时性群体,成员相互间或许从未谋面, 但他们所具有的唯一共性——同样的激情 (或关注环境问题,或看重 民族特性,或者仅仅为了寻求斗争的感觉)足以使他们走到一起。由 于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青 年人在线路上,进行跨越千山万水的交流或组织活动已并非难事。

 从 而使得虚拟团体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更加丰富了传统政治参与 的内涵。

(二)消极影响1.网络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为激烈。互联 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

 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个冲击, 对传统文化的 继承也是一个挑战。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 95%以上,

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随着互联网覆盖面 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 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面对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不 少青年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无法鉴 别和判断,难以做出取舍,有的甚至全盘接受,极有可能受到享乐主 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同时,各种封建迷信以及 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在网上也随处可见。这些都 有可能造成青年人是非观念模糊,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立 场。

网络易造成青年现实道德评价标准的缺失。一般而言,人们在 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较为严谨。然而,由于 人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 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入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 ,舆论和

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互联网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 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一些青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 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 往往

夸大了意志的自由度,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对网络 上一页

[1][2][3][4][5 ][6] [7] 下一页 的各种善恶信息和自身的行为不能

做出正确评判,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 时空,谁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正切合了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 且加剧了这一点,使他们往往在现实中,也无视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一 意孤行,背道而驰。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青年对现 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青年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自律, 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互联网必 将钝化青年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 迷失,从而逐渐弱化社会主流的道德意识。

迷恋网络可能加剧青年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 网络的出现,使

青年人同时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空间中, 在虚拟和现实之

间,就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为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 就会出现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空 间,人就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

 尤其当青年在虚拟 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到网络中。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加倾向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久而久之,这种循环很可能造成这样一个后果: 青年只愿意在网络上 虚拟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加之现实社会 里的学习、就业、工作等压力,更驱使青年藏进网络里去构想自己的 生活,只会用虚无来证明自己,使他们更加缺少自信心,行为麻木、 冷漠,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亲人的热情,甚至产生交往障碍和更 多的心理疾病。迷恋网络可能导致的青年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1)网络成瘾。网络里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 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从而很可能导致青年对网络的极度迷 恋。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沉迷在虚拟世界中的青年,往往会感觉到现 实社会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从而陷入痛苦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这种沉 迷会进一步造成青年对现实社会的自我封闭, 他们常常沉醉于网络虚 拟性的交往,逃避现实的交往,进而不愿意跟别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隐名埋姓地在bbs上交谈论道,长期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从而很 容易导致青年对自我评价的降低,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 和缺乏责任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在网络中,人是以虚拟身 份出现的,它消解了个人的情感特征,在不必面对面的生活中,每个 网民都可能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交流者,这就使人容易丧失群体认同 感,引起内心焦虑和无所归依感等心理障碍, 这些都不利于青年身心 健康的发展。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网络给青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中最 严重的一个。

(2)网络犯罪。目前一些青年的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活学活用”。《中国教育 报》曾指出,网络犯罪正在走向低龄化。“在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网络 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青年占到了 80%左右,平 均年龄为23岁。”《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多大?》,《中国教育报》 20*年10月19日,第2版)近年来,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进 行金融诈骗、偷窃、制黄贩黄、侵犯知识产权、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 毒程序及蓄意破坏网络等的犯罪活动成直线上升趋势。网络犯罪在当 今社会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除了网上犯罪,网络还直接导致网下 犯罪。它包括故意或失去理智导致的犯罪行为,如诱骗强奸网友、杀 害网友、为上网的“自由”杀害亲友等。

(3)荒废学业。迷恋网络对青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是影响了他 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青年学生花在网络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 行各种各样的娱乐,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时间大大缩短, 心思也不在 学习上。对网络的迷恋又使他们的睡眠时间减少, 这导致他们在课堂

上无精打采, 上一页[1][2][3][4][5][6][7] 下一页 瞌睡连天,无

心向学。青年人最重要的生命任务就是学习, 为将来立身社会准备一 技之长,对网络的迷恋却使得一些青年荒废了学业,无法立足于社会。

网络易使青年真实的人际互动受阻。青年同他人或者社会的互 动,是形成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今独身子女居多、 城市居住单元化的现实中,人际互动更是一条不可缺少的形成心理健 康的途径。青年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 他们不但要表现自己的 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喜怒哀乐。 只有将自己置身

于这种交互的道德情感氛围中,他们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道 德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互动中完成其社会化。

现在,网上交友已经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他 们进行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信息储存 库,决定了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或以符号为中介 的互动。网络交往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机对话模式。通过网络,人们可 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而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性别等 属性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理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方式不仅会激发 彼此间的神秘感和满足感,也不用担忧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为网上 没有人真正知道你是谁;

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现实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 冲突,却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感:它宽容地接纳任何阶层的社会成 员,使人们感到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 压力。以上的特征都使人们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现 实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 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

与网络交往相比,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其运行机制要复杂得 多,且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比虚拟社会面临更复杂的情境, 容易失

败,涉世未深的青年不得不面对现实交往中更多的挫折, 不像虚拟社 会中人际互动那样具有很强的主体能动性和选择性。

 但过分的人机互 动却会让青年向往虚拟社会中的间接交往, 严重地影响他们在现实社 会中的自我表现,令他们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得到自如感, 才能充分发 挥自己的智慧和自身潜能。这样如果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 碰到冷遇和挫折时,往往不是积极地去调节和完善,而是选择放弃, 转而沉溺于网络交往,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安慰和满足,消极地面对现 实社会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 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网络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 网络使他们忘记了交友、忘记了赴约、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从而出现青年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

四、互联网对*青年发展的影响走向预测 (一)青年网民的数量 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城 市与农村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的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青年网民的数量将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增长就成为一种 必然。

(二) 青年上网的方式将会多种多样 除了用电脑上网,移动技 术的发展,使得手机上网成为一种趋势。未来 10年,手机将有更多 的位置感知功能,例如:当你在大商场购物时,它能告诉你所需商品 的具体位置;

当你开车时,能轻松知道目标方向、距离等。这将大大方便青年对网 络的使用。

(三) 学习和生活助手功能将成为青年使用网络的首选功能 随

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青年网民网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 使用将逐渐趋于理性。加之社会进步的影响,青年一方面不断追求较 高的生活质量,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学习和工作。 这

将使得他们一方面不得不随时充电、 不断学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同时为了缓解由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他们又想使自己

的生活有品位,旅游、看电影、 上一页[1][2][3][4][5][6][7] 下一

页 购物等成为必需,网络可以将这些学习、生活信息以最快的速度 提供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 青年上网的平均时间仍将变长 网民的激增,使网络已经 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众多商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上, 不断革新技术、进行创新,以吸引网民的眼球。未来十年,网络将具 有人工智能,网络的虚拟世界将不再局限于虚拟生活, 而是会直接影 响我们的现实生活。注意力经济也是网络发展的趋势。

 注意力经济是 指消费者有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对象,如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搜索等, 从而在上面花时间、金钱等。注意力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关联性,只要 消费者看到相关的内容,他或她就会继续关注下去,从而给商家创造 了更多的商机。这些对青年的吸引力将会有增无减, 青年会将更多的 时间花在网络上。

(五) 网络对青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将呈上升趋势 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容易得到。青年人从网络上下 载盗版音乐和软件,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抄袭论文,讲脏话,主动寻找、 浏览色情网站等行为将会越来越普遍,这将造成他们网络道德界限越 来越模糊。同时,长时间的关注网络,必将使青年与现实社会脱节的 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更多的社会心理问题。这种趋势应该引起社会 的广泛关注。

五、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健康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占领网 络教育阵地 政府应将网络文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

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 引导青年在网络中吸 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要注意针 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探索学习、就业、心理 咨询、法律援助、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 式,积极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并通过网络的正面宣传,引导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 设立一些

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 大力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软件,以 丰富青年的业余生活,提高青年的品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加强网络的监控、立法工作 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信 息网络方面法律的执法力度,加大对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 度,做到“以法治网”、“以技治网”。同时,应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 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纪录,充分利用现 有的技术,尽量避免青年接触到不良或有害的信息。

 健全互联网管理 的各种法规,培养青年的网上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应 的法规条文,是建构网络文明工程的现实需要,也是预防青年网络犯 罪的需要。对于受到网络不良文化影响而违法犯罪的青年应当重在教 育与引导,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坚决取缔黑 网吧,对现有的网吧加强监控的力度,政府或社会团体可以投资兴办 “绿色网吧”,各个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让青年学生 在学校里就可以上网,避免他们到网吧里去,通过网络运营进一步的 规范化、法制化以及网络环境的逐步净化, 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 响减少到最小。

(三) 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开展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

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

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目前,网络社会的伦理 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 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 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年进 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青年的“网德”教育,形成他们对网络道德的正 确认知,上一页[1][2][3][4][5][6][7] 下一页 增强他们的道德判

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 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建议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在进行 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年网络道德观念。

(四) 加强青年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

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 学术类等等。这些虚拟的组织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社会其他群体,甚至政府组织机构的政策产生作用。

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类型,也有不健康的、 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年成长的类型。它们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 外,处于无规范的运行状态,对现实社会中合法的、健康的组织形成 一定程度的冲击。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管理, 以有效的方式介 入网络组织的运作、管理,让网络组织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 成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利于青年发展的活动。

同时,共青团等青年组织,可以通过组织青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如深受青年喜爱的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 将青年吸引过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年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 修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五)注重*经济的平衡发展*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应该 注意平衡发展问题。应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尽快消除城市与 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为青年

上网提供公平机会。

上一页[1][2][3][4][5][6][7] 20XX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

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 / 19

推荐访问: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互联网 青年 考察报告_青年互联网使用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