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摘要】 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以评估企业风险为起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将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企业的经营审计,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因而在内部审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必要且可能的。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 必要性

一、引言

众所周知,审计自产生以来,审计模式随着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环境变化大概经历了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西方国家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生的针对审计职业界的“诉讼爆炸”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而我国也是从2000年的银广夏事件后,风险导向审计开始进入公众视线并引发广泛关注的。2007年开始执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我国全面引入了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高速运转,企业集团化运作和专业整合及扁平化管理的加强,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审计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内部审计该如何与时俱进,给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一直以来内部审计因为涉及的诉讼比较少,内审人员对风险防控的意思也比较淡薄,风险导向未引起内审人员的重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的应用也远远低于国外水平。而现在,随着企业的自我风险防控意思逐渐增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这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原有的审计模式,更高效率低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我国内部审计从1986年开始经历了将近30年的发展,无论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审计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审计领域由原来的财务领域扩展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从注重查错防弊、以消极的保护为主,发展到注重经济效益;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发展到事中、事后审计并重;由原来的只注重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物资资源,发展到同时注重人力资源;由开始时比较单一的财务收支符合性审计,发展到既有财务收支符合性审计又有非财务管理审计,并且以非财务管理审计为主,以实现组织运营、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优化。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延伸,审计模式不断更新。目前,内部审计也被要求要开始关注企业的风险领域。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应用是必要的,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审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以及风险导向审计能为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风险防控建议等等都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可能条件。

二、国内外内部审计法规的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于2003年对2001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进行了修改,从修改的主要内容上看,从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风险审计的意识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应当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

第二,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中加入了风险管理这个要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第2100条规定:内部审计活动总的目标是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审计活动要围绕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

第三,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的修改内容是要求内部审计要参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第2010条规定:审计执行主管应该以风险为基础,根据机构目标制定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

第四,《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同时也对审计计划、审计实务、审计测试、结果发布和后续审计等各个方面都做了与风险相关的具体规范。

此外,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中的第二十二条也对评估审计风险的进行了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上述规范对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客观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改制和重组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改革的方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内容和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内部审计仍然采用账表导向或者制度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想要得到准确的审计结论就显得尤为困难,审计风险也势必会随之增大,内部审计也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因而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客观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同时,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发生着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经营风险。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管理层急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揭露潜在或显现的风险,提出防控风险的意见和建议及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企业的某些重大风险未能被内审部门发现,则企业的内审人员就要承担审计风险,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寻找能及时揭露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并能提出防控风险措施的有效办法,以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自身职责及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的要求

内部审计自身职责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能更多地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关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的风险,并能及时发现且能提出有效地防控各类风险的措施。同时,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内部审计扮演的是监督的角色。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又要求其要时刻关注审计风险,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正是能同时关注企业风险和审计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需要审计技术不断完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2年第25号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管理人员的正直程度;单位规模;会计系统的近期变动;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要职人员的近期变动;资产的流动性;单位经济环境的变化;快速增长;单位的电脑化程度;距上次审计的时间间隔;管理人员对完成目标的压力;政府法规的范围;员工的士气状况;外部审计的时间、次数、覆盖范围、重要性水平;对公众的公开程度;离总部的距离。这些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风险因素,在不同的企业会不同程度影响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内部审计人员从主观上需要审计技术的不断完善。

随着审计质量考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日益成熟,自身审计风险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鉴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内部审计人员最应有的态度就是正视风险,将审计的对象扩大到企业所处的各个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以达到对审计风险加以防范与控制的目的,这就需要审计技术的根本改变。此时,风险导向设计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需要。

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转型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很多企业集团纷纷涉及海外投资业务,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标准也要向国际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标准转型和接轨,力争达到国际化的大型企业内审工作的同步水平。要达到国际内审的同步水平,内审部门要努力做到三个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一,以财务收支情况、基建项目和合同等的审计对象,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对象转变;第二,以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转变;第三,以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转变。所以,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转型的客观需要。

七、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审计软件也不断升级,目前内部审计领域比较常用的审计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分析工具,如绩效分析、杜邦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工具为内部审计开展风险导向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抽样,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审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其他的风险分析。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软件中提供的抽样审计技术来确定企业的重要性水平等。另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了解企业哪里地方存在风险,帮助内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风险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便于安排审计计划和确定审计重点。

八、容易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使得风险导向模式成为可能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最关心的是内部审计能为其指出企业潜在或显现的风险,如果内审人员能及时指出企业的风险,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这种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审计模式很容易能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评估风险为出发点来确定审计重点,是为规避审计风险所采用的新的审计技术,所以更容易得到企业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

内部审计导入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方法的一个创新,对内部审计领域来说是个挑战,同时也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从内部审计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导入风险导向审计既能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又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同时内部审计能为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管理建议,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支持,也让这种创新实现的可能性更大。笔者相信,只要广大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真正转变观念,切实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思路开展工作,就一定会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带动我国内部审计实践更快进步,缩短与国际内部审计的差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定会在内部审计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力生、朱亚兵、高前善:审计风险管理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4.

[4] 刘金凤: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DQ油田建设集团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2006.

推荐访问:必要性 导向 内部审计 审计 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