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创业人才匮乏。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唯一主体,这种单一的培养主体,根本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依靠高校,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合作,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

(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依然沿循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論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灌输式教学,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是一种落后的应试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差,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只是在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和分离,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

(四)教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对企业和市场不了解,本身缺乏创新经验和创业能力,在教育中只是从理论层面讲授知识,拘泥于书本,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五)创新创业知识积淀不足

在校期间,学生积淀的是专业知识,对相邻专业领域及创新创业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欠缺,所培养的学生专业虽专,但知识面不广。所学的知识依然是书本上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综合知识模块的掌握,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匮乏

刚走出高考压迫的大学生,整体较为浮躁,没有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创新探索意识,有个别学生虽然参与了创新创业课题或实践,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所以必须需要激发学生们创新创业的内部动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七)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低下

虽然各高校都在强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生所学的依然是书本上的知识,所谓创新创业能力依然是纸上谈兵,一旦脱离了虚拟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的是单一能力,没有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着手进行,我国在大学开始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谓是“亡羊补牢”,虽然为时未晚,但是因为欠缺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使得当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上述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意识培养匮乏、知识传授不当,实践活动单一等问题,必须认真探究原因,以其找出解决对策。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在课程设置时,正是因为对对基础知识积累、综合知识结构及人才成长规律缺乏全面的考虑,才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中未顾及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大学生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知识以及文化艺术知识等。创新创业活动所开发创造出的任何成果,都有现实的基础,都离不开现实的元素,都凝聚着创造者先前的经验。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使创新创业思维既具有新颖性,又使创新创业成果具有适宜性。

现在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开设的较少,课程体系中只有极少量的与专业高度相关的课程,并未涉及其他领域。而且理工类与文史类壁垒森严,理工类学生虽然偶尔也能涉猎一二门文史类课程,但也是点缀而已,反之亦然。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结果,就是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一样,也没有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课程安排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需要一个从小到大逐渐培养的长期过程。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意识培养的欠缺必将导致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培养先天不足,即使有时会有一些小突破,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长久之计。大学生普遍觉得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各自独立,被人为割裂,没有很好地衔接。中高考始终是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分数、升学率始终是中小学教育的主导,在中小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只有彻底改变这种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的现状,在中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到大学后再进行专门的教育,才能让创新创业之树开花结果。

(二)教师观念落后

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掌握的好坏,能力是否能有效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观念。目前教师观念仍然较为传统,未能按照知识结构综合化的要求传道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应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程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的大学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仍然无法撼动,教师遵循着讲义或教材,以教育者自居,高高在上地向学生传授着所谓的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学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施展自己的能力,根本没有做到教学相长。而且教师照本宣科所讲授的知识,相对陈旧落后,远远跟不上科技实践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阻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步伐,阻碍了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

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全面。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结构性的,呈现网格化的特点,纵横交错。可能是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可能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可能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可能是边缘知识和核心知识,可能是技能性知识和描述性知识,也可能是学科本位知识和能力本位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全面,不能只传授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而忽略其他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某一种知识,而且如何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是伴奏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多讲多练,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环境创设困难重重

创设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培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机土壤,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一环。

缺乏对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目前只要一谈到创设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很多教师就会想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主持学术课题上面。这两种方式固然可行,但毕竟太过单一。掌握有关知识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热点,让学生们感觉到仿佛置身于创新创业之地,身边尽是创新创业之人,每天都是创新创业之时。只要有肥沃的创新创业土壤,就不愁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创新创业之树。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习惯需从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不可能一簇而就,需要长时间的浸染才能变成自觉的成为,很难想像一个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讲的学生如何会对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质疑。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不仅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短,而且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从大学才开始的,中小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先天不足,阻碍了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策略。而我国则恰恰相反,没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薄基础、窄专业、弱能力”。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纷纷探索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着改变培养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改革也多是停留在口号上,做的也多是表面文章。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本土化科学化的系统教材,没有像样的创新创业平台,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目前,学生依然按专业招生和培养,学生一入校,就被锁定在狭窄的胡同中,学习的也是纯理论知识,实践时间短,达不到预期效果,按理论考试成绩优劣评定学生学习好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可想而知。

(五)平台搭建仍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

校外实践基地少。目前,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学生与社会脱节,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怕影响正常生产,怕关键信息技术失密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怕影响安全生产。多数情况下是靠教师的个人关系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碰撞,进而产生美丽的火花。

学生实践平台搭建不足。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是他们提升实践能力的快速途径和有效载体。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括了提升学生能手能力的目标,有着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期许。但实际工作中轻实践重理论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搭建实践平台说的多,做的少,学生实践机会少,没有完备的学生实践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课程教学与毕业实习。课内实践,组织者是授课教师,完全围绕着理论进行。而在毕业实习中,实习单位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的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而普通学校或层次相对低一些的学校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单位岗位,专业实习缺乏实质性进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六)管理制度运行缺位

学生管理制度功利,重“管”轻“理”、重视“秩序”轻视“质量”、形式多落实少、条块分割、体系不完善。对学生刚性要求多,缺乏灵活性和宽容度。对学生评价以考试、考核为主,唯分数论,没有考虑到创新创业因素,忽视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表现,学生片面追求“分数”。

教师管理制度僵硬。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都有着刚性的要求,雖规范有序,但缺少人文关怀。而且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过多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使教师都从各自的个人利益出发,把精力过度用在科研上而忽视了其本职工作——教学。教师不在教学上下功夫,如何谈得上对人才的培养。虽然一些院校聘请了一些知名人士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但由于这些人是兼职,投入在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的精力有限,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校内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从目标、过程到组织管理的较为具体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在校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从设立实践基地的目的、条件、程序等方面做了适度考虑,但是对于如何共同培养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等尚未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也是校外实践基地不完备,没有真正发挥实效的原因。另外,学校与实训基地甚少联系,在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两方没有明确责任,互相推诿,没有建立起共同共育的管理机制。

基于上述对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今后的工作,研究者应从上面提到的理念、课程、环境、平台和管理五方面,探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存在问题 原因 高校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