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方法论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本文立足设计方法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以设计方法论的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论证设计方法论对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特点、设计方法学与艺术设计实践的关系、设计思维与现代设计实践的体现,以及当下艺术设计实践的流行观点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设计理念;作用;多样化;以人为本;绿色设计

一 对于设计方法论的认识

设计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艺术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在设计的各行业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设计方法。广义的来讲,设计就是创造新事物,而具体的讲,设计工作者又都在从事着创造性的劳动,只是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创造形式。艺术是客观物象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形式再现,其性质侧重于美学的范畴;而设计则是在客观环境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的物化,同时物化而生的产品本身也推进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演变。所以在谈对主观意识下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创造的方法时不能回避产品的定义:产品是满足人们功能需求与生活方式的载体,而设计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制定的总的计划方式;由于艺术设计所牵涉的多学科、多工艺技术的特征,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方法和设计程序来解决,那么设计方法就是这些领域的观念化指导思想。关于设计方法学,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具体的观点上是有差别的。目前比较完整和有一定代表性的是瑞士V.Hubka博士提出的一些观念,他认为:“设计方法学是研究解决设计问题的进程的一般理论,包括一般设计战略及用于设计工作各个具体部分的战术方法”。

设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既与艺术、也与商业经济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现代设计的价值主要通过产品经济来体现;谈到方法就离不开设计观,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同样,设计方法论离不开设计观的主导。对于设计我们该怎样解释呢?答案是多样化的: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针对目标的问题求解过程,是一种改进现实的活动,是一种从现实到未来可能的转换等等,设计不是发明事物的过程而是发现存在于现有事物中的规律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由于战后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国际竞争的加剧,西方一些主要工业国家为了提高竞争实力,往往采取加强产品设计,同时开展设计方法学理论研究,使得设计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快速进展和步入初步实用极端,并以此奠定了各国设计的不同风格:德国的设计较侧重设计的程序、步骤和规律,并进行系统化的逻辑分析与研究;英美则侧重分析创造性开发和计算机的应用;日本则利用国内电子领域的优势,在价值工程学上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些国家对于方法学的理论研究,前提是建立在一定规模的设计实践上而得来的,而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首先要对现在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进行一定时间的消化、理解和再实践,最终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设计方法学观念。因为,设计实践活动离不开设计思维与设计程序的共同作用,设计思维是一种技能,来自于脑与手的摩擦;设计程序重在强调对问题的解决程度;设计方法最终来自于前面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二 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

设计方法学与艺术设计实践的关系正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

设计方法学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系统论主导的思维方法问题,因为设计结果直接受设计过程的主导,而设计过程又受到设计思维的限制。在现代设计早已成为了一门科学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总习惯于靠经验设计这一手工艺时代的观念来行事,更多的需要靠理论,靠思维方法来指导设计实践;而且思维方法不光只有指导技巧的作用,而是要对各种设计信息、各类技术数据、各种计划模式进行全局的分析、优化和影响。从简单的“曲别针”的设计到复杂的“机电产品”设计,它们需要设计方法论约束的程度是一致的,甚至不存在简单复杂之分。对于从事具体设计实践或者设计教育的人来说只有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创造出好的科学设计程序和计划,才能应付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类功能需求,从而避免了一但面临新课题时而不知从何入手的尴尬,同时也规避了走上依靠经验完成设计的手工艺时代的老路。

有人说“优秀的设计能解决许多问题,而低劣的设计会制造许多问题。”设计产品能经受社会的检验应该是最好的评价,因为它首先完成了解决问题的设计目标,但如果要是失败了,又会留给人们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遗留问题,这些设计实践活动都为设计方法学体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优劣经验基础,它们对于设计方法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优秀的设计通常会产生优秀的设计方法,而有不良的设计,往往是因设计流程的失误所导致,这些设计实践活动,在增加阅历和总结经验上循序渐进的发展都推动着设计方法学更加更加科学地发展进步。

三 方法论在设计设计实践中的体现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伴随着人文和科学的进步,国内外各种新思潮在不断地涌现,它们对于设计方法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新兴学科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也跟随着这一潮流而成为现代科学与设计领域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艺术设计实践也随着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等方面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除了借鉴技术与工艺进步所带来的设计方式的更迭之外,更加突出的是设计方法学使艺术设计实践对设计对象的理解产生了全新影响,特别表现在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风俗在设计产品中的价值体现上。

设计方法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着,因此也会出现很多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这些理念,都是设计方法学对设计实践对象的积极影响下提出的。例如:多样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这些主要的流行设计思潮。以下,我们就以上述各种流行的设计观点为例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来说明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1.多样化设计

高度的工业化和机器大生产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全世界面貌都变成的一致,这样有它发展的必然和积极性,但时至今日,人们越发地感觉到一种人情的冷漠和孤独,已不能继续让趋同的文化现象继续下去了。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和大型工业产品,从室内到建筑每个国家和城市几乎大同。一栋商品楼的住户,家家户户的装饰风格几近雷同,似乎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这种现象是可悲的,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所以,单靠一种文化的发展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的,而且这样形成的单一文化氛围是不可能长久的。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设计师无视本民族和本地域的文化,而只关注和偏好某一种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是不可能做出影响深远和经久永恒的设计的。只有多元化的文化共存、共生、和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才是设计生存发展之道。因此,设计风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究现代,又讲究传统;及关注物质,也关注精神,达到人和第二自然的共存。

在日本,许多设计人员都致力于现代化与民族化高度结合的设计体现。从日本的包装和室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上就可见一斑。原木和竹子的使用让使用者觉得更加环保和亲切;几粒白色石子散落在地面映衬出用青砖铺砌的羊肠小道,数根干黄的竹竿配合着毛糙的砖石墙面,既现代,也有着极好的意境,这些正是东方“诗情画意”的园林文化和艺术精髓的发展和继承。

巴黎罗浮宫的新馆设计是得到世界公认的设计艺术杰作。但在设计之初,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艺术馆新馆和原巴黎卢浮宫旧馆在风格和文化上的融合问题,曾经引起过法国全体公民、包括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非议。简言之就是古今文化的和谐问题,历史与现实的和谐问题。经过3年的争论和辩解,法国人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现代、新颖的设计方案,把它变为了现实。时至今日,当人们再次来到卢浮宫面前,透过那光洁的玻璃金字塔,看到的是一种新与旧的对话,古老和现代的对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营造着一种回到梦境和历史的意境,引来如潮的人群参观和瞻仰。这些关注表明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设计的功能和实用,还有文化的融合和延续。

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没有谁高谁低,孰优孰劣之分。各种文化的影响的重复地促使着某种定型风格产生相当程度的变化,推陈出新,每一种风格都有它存在的必然和理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传统文化,可供我们吸收取用的资源浩如繁星,我们不能一味的献媚那些西方文化和欧洲生活,而置中国几千年文脉于不顾,这样的设计产品是单调、乏味的,是不可能得到公众认可的。当今世界文化趋同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多样化的文化共存、和谐发展才是大势所趋,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去寻找新的构思和创作源泉才能使设计作品永葆青春,才能适应多样化发展趋势的需求。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在设计中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关怀,把使用者放在首位,关注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强调的是: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关注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基本内容,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重视。小到一个贴合手掌握姿的电脑鼠标、可折叠耳机、衣服袖子肘关节的加厚处理,大到房子的采光与朝向、高速公路防止司机疲劳驾驶的设计等等,无不体现着“人性化”设计的思想。这些都是设计师对于人的生活行为和生理、心理需求观察的结果而精心的细节设计,是设计在人和物和谐共处上的体现。

“人性化”的设计思想除了要考虑到为正常人提供更便利、更舒适、更体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环境空间使用的特殊人群——那些过去常常被忽视的消费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在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这些人群的特殊要求和他们特殊的消费心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让我们的设计作品真正做到所有人都能和世界和谐共处。

当今信息社会的数字化革命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快捷,但是高速网络和虚拟世界并未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反而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人变得疏远,让世界变得缺乏人情味。“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在设计上要体贴入微,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还要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需要有一个舒适方便、功能齐全的个人空间,在繁忙的工作后希望有一个温馨惬意、可以缓解疲惫身心的环境。所以,这也是我们设计师在当今社会需要关注的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的问题。

3. 绿色设计

由于地球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急剧恶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应当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进行考虑,我们的观念与态度,行动与政策,道德与伦理,教育与培养,技术与科研等各个领域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而艺术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因为它几乎包含和连带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全部内容。因此,伴随着建筑的"绿色"时期的到来,设计也应同步进入"绿色"时期。

首先,从资源的利用来看,绿色设计首先提倡环保的原则。绿色设计提倡既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关注环境,在自身和对环境的需求上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又要在使用过程中保护使用者,免受污染。在设计中尽量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材料的选用应考虑材料的再生性,“绿色”用材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过程中无污染;第二、使用过程中无伤害;第三、可以回收与再生。对于材料的选择,特别是对自然材料的选择不应过于追求对材料本身的形式,而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不要把含有有害成分的材料与无害的材料一起混用,用一些高标准与污染指数低的材料。其中,使用再生材料是维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起使用再生材料的基本观念。设计师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心态来从事一切工作,实现人与第一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即在对资源的公平使用中,绿色设计提倡节能的原则。当代与后代的和谐;环境、社会、效益的和谐。对设计的“度”要有一个整体把握,力求在功能相同的前提下,“小”(省资源)、“巧”(多功能)、“通”(标准化)。另外,还要有替代更新原则,即对于那些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要以科技手段,在设计中不断开拓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替代资源系统;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值,对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推动。

总而言之,作为艺术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较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门类。我们如果在创作中、实践中不运用设计方法学的理论去思考和协调种种因素的话,是不可能做好设计这项工作的。既然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那么在实践中就会碰到诸如种种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如何发现问题,在综合与创新的基础上对各种设计信息、各类技术数据、各种计划模式进行分析、优化和影响,最终从思维的高度引导设计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这是艺术设计之“本”。这个过程就是方法论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郑建启,胡飞著. 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2] 边守仁著. 产品创新设计[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12

[3] 罗仕鉴,朱上上编著. 人机界面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4] 刘志峰,刘光复编著. 绿色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1

[5] 诸葛凯著. 裂变中的传承[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

[6](日)黑川雅之著. 世纪设计提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方法论 积极作用 实践中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