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用全球的思维在设计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专访日产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创意宫中村史郎

我在伦敦的日产设计中心见到了中村史郎,和我之前几次匆匆见面不一样,中村史郎多了不少白发,多了一些年轮的印记。不过他依然精神抖擞,长宽条纹西裤,厚厚的衬衫领口,手腕上不时露出的Seiko手表时刻提醒,尽管这是英国,但他确是一个有着日本荣誉感的日产员工,举手投足之间,竟然叫人想起了日本格式老照片里的老绅士,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洋派就是这样一幅装扮。

他的确是日本的洋派,受过西方教育,在欧洲开始了日产的职业生涯,拉大提琴,也听歌剧。所不同的是,当年的日本洋派希望学习西方为我所用,而今他所做的则是将一个名为“日产”的品牌,变出全球各地的味道来。

从伦敦到日内瓦,再在北京车展,与中村史郎的三次采访最终形成这一篇小文,听他讲日产的设计故事。

日产在全球各地做设计

“日产不只在东京做设计,日产在全球拥有五大设计中心,分别位于英国、日本、美国、巴西和中国。”中村史郎告诉我,基于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和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五大设计中心共同完成日产的设计任务,伦敦设计中心可以捕捉到欧洲人的流行趋势,美国人喜欢宽大的车体,日本人喜欢小巧,中国人也有中国独有的需求。把全世界的审美进行调整、规划,五个设计中心能够帮助日产满足全世界消费者对车的审美需求。

“每个设计中心之间都是存在竞争的,一个新的项目需要在几个团队之间进行提案选择。”这是我觉得特别意外的,原本以为,日产会调度设计中心之间的分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他告诉我,同一个项目可能美国会出一套前瞻方案、东京有另一套方案,大家彼此竞争,然后决定谁来继续发展下去。全球的审美越来越趋同,伦敦设计的逍客,在广州生产以后中国人特别喜欢;东京设计的GT-R,欧洲人和美国人也很喜欢。

以北京设计中心为例,日产中国设计中心从成立到现在有三年的时间,目前的规模为35人左右,这个设计中心不会设计只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而是开发面向全球的车型,参与到日产全球各个设计中心的比赛中来,所以北京设计的并不会一定是针对某一个国家而设计的车型。

“举个例子,北京车展发布的“蓝鸟·印象”概念车,它主要针对中国市场,但是未来它也有可能在全球推广。”

文化,是日产设计的精髓

我好奇地问中村史郎,今天的日本年轻人也喝可口可乐,中国的年轻人也看好莱坞电影,欧洲的年轻人也穿NIKE,全世界的审美都越来越趋同了,日产如何保留自己的个性呢?

中村史郎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例如东方人会对细节非常注重甚至是执着,车子终究是西方人发明的,东方人不能把东方的思维强加给西方,但可以有很多表达的空间。例如颜色、线条这些细节,东方人表达得更加到位,这是日产强项,是我们表达魅力的方式。”

对于中村史郎的上述回答,我在两个月后的北京车展上再次追问了他一个问题:“除了外观,日产车型在内饰突出家居风格,这方面日产有没有什么诀窍,让一款车的内饰感觉更家居、跟家一样的感觉?”

他说:“这就是细节,日产的内饰也有家族元素,比如整个仪表台,从驾驶员座位前面的仪表盘区域到副驾驶前面的位置,呈现两个弧形,这种设计会有更好的伸展性,同时单独看驾驶员区域,会有一种被包围起来的感觉。我们正是想要营造出这样氛围的内饰,同时我们在内饰用料方面也是精挑细选,以成就未来内饰风格。”

事实上,在日产之前,他曾经为五十铃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设计出极具特色的一些作品。“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看见富士山的线条,我认为那就是全世界最美的弧线了。”他反问我:“什么最能打动我们?”

文化,大概是每个人心中最能被触动的一根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形状具象地在设计里表达出来,在我设计的时候,我会尽力去表达我认为的这种优雅,把这根线条设计到车上。”他告诉我,日产有各地的设计师参与车型的设计,以伦敦设计中心为例,有来自40个国家的员工在此工作,其中也包括中国人。

而这些人,就成为了日产捕捉全球文化的“传感器”,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来对日产的设计价值进行诠释:激情(Energetic)、创造(Provocative)、吸引力(Engaging),日产用Friend ME、Sport sedanconcept和Resonance三款概念车诠释了日产对于未来的设计规划,用肌肉感和流线型来展示日产的形体,他说这也是日产设计区分其它品牌之处。全球还是本土?

被互联网改变的审美

与大众、通用有所不同,当全世界都在推行“全球车”,用一台车吃遍几个市场的时候,日产好像更乐意为每个市场做差异化产品,这是我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这是个用“外交辞令”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过中村史郎的回答让我非常感兴趣。

他说,两个关键点催生了“全球车”——经济考量和信息全球化。第一个原因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如果要向全球推广,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车型,车辆的生产数量就会非常大。但我们是希望能够在量方面稍微小一些,又能推出更加丰富的车型。另外+原因就是信息的全球化,这会使得我们的车型全球化推广更加便利。之前豪华品牌的客户享有全球的信息,非豪华品牌的客户了解到的信息更多的是局限于本地,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推广之后,非豪华车辆的客户,也能够了解到在其它市场上的车型情况。

网络时代推进了全球化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那个时期接受网络的人群,现在慢慢地变成我们目标消费对象的主流群体。对于豪华品牌的客户,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出国了解各个市场上的车型情况,而对于这些非豪华品牌的消费客户而言,虽然本人不能实际出国,但是也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到其它市场的情况,所以这也促成了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所以,如他所言,高端车消费者的全球旅行、信息互联让他们的审美口味变得越发一致,英菲尼迪只需要保持一种姿态即可(但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例外)。而对于日产,它历史悠久,产品多、系列广,日产更多的是日用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典型的例子就是推向日本市场的超小型车——K-Car,这种车非常小,适合日本消费者的需求;相反美国市场地广人稀,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大型的车,因此就不可能生产同样型号的车型向全球市场进行推广。豪华品牌我们会尽量让它全球化,而日产旗下的品牌,其中有一些是针对特定市场来推广的,其它的则是越来越全球化。比如像中国市场推出的TEANA(天籁)和SYLPHY(轩逸),在美国市场也是同一款车推出,更名ALTIMA和SENTRA。

中国,变化太大了!

聊起中国市场,中村认为中国人的需求很大,而且正在变化中。中国市场给人的印象是十年前可能大家更喜欢买三厢轿车,喜欢长轴距,而现在则慢慢演变成更多人会喜爱掀背车,或是跨界的SUV。

“我们在推出TIIDA这款车型的时候,当时推出了两个版本的车型,一个是三厢的颐达,一个是两厢的骐达。在投放这两款车型之前,公司内部普遍猜测三厢车颐达可能会卖得更好一些,但实际上在投放到市场以后,我们得到的反馈反而是两厢车卖得更好。另外逍客也在我们意料之外,其实我们在中国市场投放逍客之际,曾经有反馈说,这款SUV引入中国可能为时太早,消费者有可能会不太接受。但是我们把这款车型投放到市场以后,发现这款车型非常受欢迎,销量非常好。”

“所以我得到如下结论:中国市场的变化非常快。在投放一款车型之前,我们往往先做出各种各样的预测,但是在车型实际投放之后很可能会发生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于猜测的情况,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变化得比较快。”

“还有一种来自海外厂商的看法,说中国人即便是买轿车,也喜欢买后排空间非常宽敞的车型。当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发布的“蓝鸟·印象”概念车,其实它的后排座位空间就没有那么大,反而是前排更宽敞一些。同时,这款车在外观设计上也显得非常动感,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是接下来中国消费者会喜爱的。”

“此外,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差异很大,不仅如此,消费年龄层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以十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十年前,在中国买车的消费者,年龄层次偏高,那时中国的市场受欧洲车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多数人更接受欧洲车的风格。但是,随着目前汽车消费者的年龄层趋于年轻化,他们也越来越接受一些更为新潮的东西。在十年前买车的人,他们年轻时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年轻人不同,现在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而那个时候,在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现在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很顺畅的信息共享,所以他们的喜好会出现一个趋同的趋势。”

推荐访问:日产 思维 全球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