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续17)_中国散文

  第三节苏洵散文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著名的古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相传,27岁的苏洵方为学,却举进士不第,便愈发用功,通六经百家,稽察古今成败之理,下笔顷刻千言。后欧阳修举荐他的文章给皇帝,一时争相模仿;宰相韩琦也颇青睐。因文誉而走上仕途。著有《嘉佑集》。

  

  《六国论》:

  

  苏洵擅写策论,《六国论》名篇之一。

  文章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出秦在攻取之外还获得许多城邑的事实,分析秦对于土地的要求永不满足,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论证割地赂秦之害。

  举齐、燕、赵对秦的态度,说明用兵之效和附秦之非。引出并力抗秦的重要。

  最后点出本意:苟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的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借此论宋朝赂契丹(辽)、西夏的不当。情真而意切。

  世有三论之说,即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王安石的《封建论》。

  清人朱晴川评说: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管仲论》:

  

  管仲,古代历史名臣。

  苏洵在文章中批评了管仲临死未能荐贤自代的错误,以至造成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专权的局面,留下齐国内乱的祸根。

  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这是有历史根据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里,某个有影响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影响政局的稳定。所以作者提出: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

  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荐贤自代的见解,无疑是卓越的。

  

  《辨奸论》:

  

  有清人李绂考定,这是由南宋邵伯温托名苏洵攻击王安石的伪作。未有定论。

  对王安石的诋毁与丑化,固不足取,仅文章而言,《辨奸论》不失为雄奇恣肆之文。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招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

  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

  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有如开闸放水,一泻千里,又如骏马注坡,顺势直下而不可遏止(今人安振英语)。

  

  《心术》:

  

  其选自《权书》。因作者强调治心,故题为心术。

  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却举进士不第,以布衣而被起用,官也做得很小。但是,苏洵以论兵自负,其文章也是以论兵见长的。

  《心术》就从将帅的自我修养谈起,逐层对关于战争的正义性、备战养兵、知己知彼、审时度势、有备无患等各方面展开论述。

  见识不凡,文章也写得井井有条,逻辑严密。

  

  《张益州画像记》:

  

  张益州,即张方平,字道安,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因曾任益州知州而名。张益州奉命回京时,益州人民为他修建祠堂,塑立画像,奉为神明。

  苏洵为其塑像写下此记。

  记文肯定和赞扬了张益州治理益州的功绩,表达了益州人民对他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字里行间,烘托刻画出来一个贤能的封建官吏的形象。

  (张)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依靠)。系之以诗。长诗为四言,溢美声声,表达了作者的赞誉之情。

  (待续)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中国 散文 中国散文网 官网 投稿 中国散文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