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教师角色与生命课堂

新的课程观念要求重建师生关系、强化人际互动、改变学习方式、构建生命课堂,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

一、课堂改革:构建学生主体

面向学生主体,首先就是坚持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关注普及。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最终实现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宗旨。課堂教学必须实现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意识,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成功。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正确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途径。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其核心就是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人。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相互间的尊重,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就等于否定对方最起码的主体人格存在。尊重学生主体人格蕴含三层含义: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兴趣和尊重学生情感。

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构建学生主体的核心。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尝试成功的权利、实现创新的权利、质疑问难的权利、发现探究的权利、情感体验的权利、学会选择的权利和尝试失败的权利等等。教师应该把原本属于学生的种种权利还给学生。

二、课堂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

1.重建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求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2.强化人际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可改变座位编排形式,变原来“秧田式”的座位法,为半圆性,或马蹄形(U),或T形,或前后座位组成“蜂音组”,或全班围圈座等,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

3.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变成了纯粹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改革:重构课堂模式

新课堂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命课堂”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在课堂“知识”与“生命”的关系理解上,知识是手段,生命发展才是目的,掌握知识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对学生而言,外在的知识太多太复杂,课程为知识的内化作了基本的选择,课程所选择的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必须要掌握的,但并不是说要在牺牲学生的休息、娱乐、情感发展、正常交往等的基础上去获取知识。课堂中的生命含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工作始终要把学生当成未成年人看待,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既不能把学生“物化”或“非人化”,又不能把学生“成人化”。

其次,在师生关系上,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弃传统教师观的师道尊严,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教师形象。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起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等新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新角色与教学活动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这些角色所要发挥的不同作用,以适当的方式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再次,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化交往中的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过程,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知识课堂”要么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支配下的机械重复,要么就是教师单一的表演活动。这两种表现都是效果不佳的教学。教学必须借助交往来进行,保持在真正的交往中掌握的知识才是被学生“内化”了的知识。如果每位教师能从“心理置换”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就可以理解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观的意义所在了。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推荐访问:主体 课堂 角色 生命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