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专业“中国通史”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在史实讲述之外,探索了一些教学模式。以期让学生可以对本国的历史具温情与敬意,为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尝试包括:一、考察历史遗迹。二、阅读中国人物传记。三、讲述感兴趣的与历史相关的人或事。四、辩论感兴趣的历史相关问题。五、表演中国历史或文学故事,亦可表演现实题材。

【关键词】美术史论专业 中国通史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41-02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自有这个专业以来,我便承担了“中国通史”的教学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有些经验与感想。

“中国通史”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内容相对简单。文科高考是包括“中国通史”内容的,故而学生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脉络非常熟悉。进入美术史论专业,还要重新温习一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之前应付考试的记忆背诵型学习,变成对历史的亲切具体了解,并在此大背景下展开“中国美术史”学习。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国通史”课程过程中,我尽量避免一味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

这门课程再也不必要以背诵为中心了,因为这样的教育“恐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好奇心”。[1]而是向希腊人学习,“着眼智慧而不是知识”。[2]因为“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3]在希腊语中,“学校”即是“闲暇”。固然不可能让学校如古希腊般”闲暇”,但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模式,以期有“闲暇”之效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尝试。

一、考察身边的历史遗迹。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考察南宁历史遗迹;第二,考察广西历史遗迹。第三,考察家乡历史遗迹。“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4]走出教室,近距离接触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亲眼见证历史遗留下的物与迹,远比铅印的文字与静止的图片及教师的讲授更直观、更深刻、更具震憾力、更深入内心。

第一,考察南宁历史遗迹。在课程开课时间内,让学生利用周末,自由组合自行考察南宁历史。出于安全考虑,所选范围在南宁市区及附近,最远的距离也保证让学生能够在一天之内往返。这是他们此刻生活之所,本应深入了解。要求考察之处包括:青秀山、建筑、老街、扬美古镇(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昆仑关、庙宇、各种博物馆。

考察后要求各小组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亲临其地其境,感受到古老邕州(南宁古称)的历史,了解南宁人的生活与文化,惊叹书本上的人物曾鲜活生存的屋宇,聆听桂剧在清代的檐柱斗拱间余音绕梁,知道广西曾有学生军参与抗日,昆仑关上洒满将士热血。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言中曾说“对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而这“温情与敬意”一定是建立在对历史具真切了解之基础上。

第二,考察广西历史遗迹。美术史论专业有一门考察课程,两次考察机会,一次为广西区内,一次为区外。曾带学生到贺州和梧州,桂林与柳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理论与眼见手触的实践相结合,对于美术史论的同学而言甚为必要。之后的美术史学习便可在宏伟壮观有温度且又极细微的中国历史书本与实践中温情进行。

第三,考察家乡历史。这是大一新生的“寒假作业”。要求到第二学期开学时与同学们分享。因有了这项任务,学生才专门去考察家乡的历史遗迹,认真梳理家乡的史事与人物。

学生分享家乡历史的同时,也是大家相互学习的过程。听同学讲述其生活之处的历史遗迹与历史人物,仿若自己也在东南西北的城镇与乡村停驻,同在遗存处见历史的滚滚烟云。一位江苏兴化的同学说,她与郑板桥是邻居,小时经常到郑板桥家玩。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再也不是书本上的没有温度的三个铅字了。邻居郑板桥其实还会写“道情”,“道情”為何物,大部分人并不知晓。同学展示了郑板桥写“道情”,并播放了当地唱“道情”的视频。真实丰满的郑板桥在同学的讲述中复活。

大多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所知甚少,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查阅,亦发觉家乡如此丰富充盈。对生活了十几年司空见惯的家乡风物,亦生出“温情与敬意”,有了“理解的同情”。

二、阅读中国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记录某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与生活境况,是宏大历史中的具体个人,补充了宏大历史叙事所缺少的的烟火气。通过个人的悲欢离合,感知历史的细微之处。

每个鲜活的人物从历史尘埃中走来,让学生从关注宏大历史转而“恢复为人的关心,在于把生命本身的东西找回来”。[5]

三、讲述感兴趣的与历史相关的人或事。

给出主题,比如农民起义、变法改革、宫廷政变、科技发明、重大考古发掘、中外交流等。或者不给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文章,作细致的分析与评判。这也需要与大家在课常上分享。同学们会发现历史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样的训练,就是教学生“如何怀疑、挑战这些现成的答案”。 [6]

四、辩论感兴趣的历史相关问题。

同学们很欢迎辩论的方式。虽然有时辩论起来,有同学想以声音的分贝取胜。辩论的题目有时由老师定,但大多时候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全班同学都可以出题目,再由大家选定几个较有趣、可辩性强的题目。辩论的范围涉及:农民起义、死刑、帝王、女性、科技与文学、大男子主义、伦理道德、儒学、老人、环保、古今优劣问题等。

五、表演。

要求学生表演中国历史或文学故事,亦可表演现实题材。自由组合,但每位同学必须参加。一般安排在课程快结束时。给课程划一个快乐圆满的句号。

同学们很喜欢表演“霸王别姬”。几乎每届学生都有这一出戏。表演的故事有:负荆请罪、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新文学运动、梁山伯与祝英台、米芾拜石、苏东坡故事等。此外还有与现实非常贴近的:参军、扶老人、过马路、养老院等。

表演中,学生往往加入现代的流行词汇,严肃的历史中加点搞笑风。欢声笑语中重温历史,关注现实。

以上便是此门课程在讲述史实外所做的一些尝试。美术史论专业以美术史的学习为重点,但美术史是建立在整个大历史的前提下的。必须有历史的整体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具备对历史细节的了解能力。对历史和历史中的中国艺术有理解的同情。钱理群先生不无担忧地讲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7]这门课程所作的一些尝试与努力,正是想让学生向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方向迈进,而非纸上谈兵。

让学生考察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一个人物的整个生活,细微讲述某一历史事件,用表演去揣摩体味人物心理,训练分析和综合的头脑,增长心智修养,提升见识,增加智慧;同时激发其对学习之地、对家乡的热爱,扩展为对国家历史具真诚的温情与敬意,在此基础上理解、尊重、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而接受中国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发扬中国艺术。使学生“于国家民族自本自根之传统文化有较深之认识与重视。”[8]

这些尝试在教学中也有不断的修订与改进,这么多年来,效果不错,仍差强人意。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以期更为理想有效,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道德、人格、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9]从而融入历史与艺术。因兴趣和理解而求知,非由考试与分数。

参考文献:

[1](日)梅原猛.雷慧英、卞立强译.佛教十二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曹孚.丰富的人生[M].长沙:岳麓书社,2011.

[3]蒋勋.生活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大偉.美国大学里没有班干部[N].南方周末,.2011-10-27,(F32).

[5]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6]薛涌.历史是被误解最多的学科之一[N].南方周末,2011-7-7(E27).

[7]钱理群.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N].南方周末,2012-2-9(A5)

[8]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9]谭丕模.清代思想史纲[M].长沙:岳麓书社,2011.

作者简介:

曾莉(1974-),四川简阳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

推荐访问:史论 课程教学 探索 美术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