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权利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离不开问题的驱动。我们要关注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努力创设一种孩子“想问”的情境,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孩子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让这些问题驱动着孩子去“真思考、真探究、真交流”!

关键词:核心问题 自主学习 内驱力

随着学讲方式和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课堂结构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老师们都开始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型”学习。但仍然有少部分教师固步自封,课堂教学总是不敢迈大步。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明显发现,老师在“课堂提问”这一方面尤其谨小慎微,对问题的本身狠下功夫,精心设计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指向性明确。这样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换来的通常是学生的被动回答。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待问状态,思维如何不僵化?学习主动性又从何谈起?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了让学生提问的意识,但过于形式化,孩子们不是因为对新知本身而产生疑问,而是为了完成“明知故问”的问题,这样被动的问题无质量可言。

孩子主动提问的过程是探究思考的主动学习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们要在提问上多下功夫,要由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一、在寬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敢问”

“角的度量”是一节操作技能课。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量角方法的指导上。

片段1:

师: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什么呢?

生:有数字,刻度线,小格子……

师:该怎样用它来量角呢?先自学书上的量角方法,再自己动手量一量。

生先自学书,再动手量。

师:谁来演示怎么量?

生: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再看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度。

师:为了记住量角的方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句顺口溜:点对点,边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零在内读内,零在外读外。

……

显然,第一次的效果不尽人意。整节课都是在老师两个问题引领下,孩子被动去观察、去量,像个被线牵着的木偶人。教师指导方法过于细致,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课上检测,很多孩子在量角的时候,手里拿着量角器还是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事实证明,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中,孩子缺乏学习的内驱力,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在这节课上,要让学生研究出量角的方法,必须要观察量角器,在量角器的认识活动中挖掘量角本质的东西。上述案例虽然也观察了量角器,但时间不够充分,即使当时学生的头脑里已经产生了疑问,但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孩子,孩子有了问题也不敢问,只能硬生生地“咽”下去,深入探究的欲望也被硬生生“咽”下去了,呈现给我们的便是如此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便是扼杀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我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

片段2:(改进设计)

孩子如果有了充分的观察实践时间,面对新知时才会在心中产生出疑问,有了疑问便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提供方向和素材。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孩子有充足的观察研究量角器的时间,我采取了前置性学习(课前观察量角器的活动)这一形式。

师:课前让你们观察了量角器,并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了下来,你们有疑问吗?若是有,我们一起来交流下。

生1:我发现量角器是半圆的,为什么不像直尺一样?而要做成半圆的呢?

生2:上面怎么有两圈数字呢?一圈不够吗?

生3补充:而且两圈数字方向还是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4:量角器到底是怎样量角的呢?

……

(我把孩子们的问题简要记录在黑板上)

师:这些问题都代表着大家对量角器的思考,你觉得哪些问题有价值呢?(师生共同梳理,板书出核心问题)

(1)量角器上的数字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作用?

(2)怎样量角?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展开今天的研究和学习。

在此刻,由学生提出质疑,让他们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深度观察与思考,发现了量角器上有角,并在接下来的找量角器上角的活动中,感悟到了量角的深刻内涵,量角的方法便可以无师自通了。

上述的两个案例,很明显地让我们看到,每个孩子头脑里都是装满问题的,而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问生答”使得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敢打破常规去问,这样的学习必然是被动的。而案例二中,给了学生大量课前预习观察的时间,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敢想、敢说、敢问。我尊重了学生提问的权利,在肯定了每个孩子的疑问后,又引导他们梳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这种长期训练下,孩子们的提问质量定会有所提高

二、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使学生“善问”

现代思维科学说明:思维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只会是空白、没有意义的。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的提问就成了学习的基础。提问不但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需力和内驱力,而且有益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有效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所以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应与新课改俱进,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求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但却出现了不想提问、不善于提问以及不会提问。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本学期听了一节课“秒的认识”,教者精心设计教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关键性问题——“每一声滴答,秒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为什么?”“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展开了探究学习,在观察体验中了解了关于秒的知识及秒与时分之间的关系。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较好。但细细反思一下,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吗?在老师精细的亦步亦趋的问题引领下,感觉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没有在这节课上得到提高呢?在这节课之前,孩子已经有了认识时、分的学习经验,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是否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及系统性,启发学生面对新知时能联系旧经验自己产生疑问呢?

如:课前先复习时和分的知识,板书出相关知识。

这些问题是孩子们基于新旧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和对新知的好奇,主动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具有驱动性,它调动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挖掘了孩子的创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疑问又如何独立思考,没有疑问又如何有所发现?更不用说让学生创造了。“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求异生疑、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的基本前提。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质疑问难呢?只能是通过民主教学,并且让学生乐意质疑。教师们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出平等、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且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可以有效鼓励学生,让学生能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

问题让学习发生,让创造力萌生。当孩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自然也就成为了问题的主人。在课堂上要训练孩子的主动提问能力,也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钻研和思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创设让孩子发现问题情景上,面对新知时如何通过认知冲突让他们生疑,并如何在知识的核心处问,以问诱思,以问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一句话:只要教师敢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定会敢想敢问。你给了学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定会还给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美春.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J ]. 上海教育科研,2011(10):69-70.

[2]王妮. 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J ].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58-59.

[3]杨悦.真实的课堂应把挑选“水”或“肥”的权利还给学生[ J ]. 才智,2011(14):136-137.

[4]洪华嫦,林红军,王方园.环境生态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索[ J ].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1):44-45.

推荐访问:还给 提问 课堂 权利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