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学反思,争创高效课堂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断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总结学生学习规律、教师经验得失,以发展自我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就指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反思后的教学实践能使课堂准确定位,能及时发现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之举、失误之处,能迅速查漏补缺,扬长避短,达到精益求精,能通过总结,升华业务水平,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让笔者感受到,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下面谈谈笔者对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看法。

一、教学前的反思能促使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由他们组织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促成学生历史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想真正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就必须在课前反复推敲一稿形成的教学方案,深入研讨《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全面阅读中学历史教材和相关资料,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通过教学前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反思,准确定位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思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下文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第5单元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以下简称《外交》)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

《外交》这节课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三个重大成就,即“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关系正常化”。从教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体的史实,也就是历史知识,比如中国如何加入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过程等等,如果仅以了解这些历史知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好像略显肤浅。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这两句话的表述中,我们只能看出对一个个历史史实的能级要求,即“简述”、“概括”、“了解”、“探讨”等。

如果在教材和课标中选择任何一个作为教学目标,都会有失偏颇、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深入进行教前反思,把教材、课标和学情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展示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的源泉来自教材,能级要求来自课标,过程与方法的设置结合学生的现状和教师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源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这种有机结合形成的三维目标,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才能体现本节课知识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法与学法的揣摩、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视,才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才能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二、教学中的反思能及时补差纠错,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有效调控。只有通过课堂中的急性反思与调控,才能抓住有利时机,补缺纠错,保证课堂教学高质高效进行。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和创造。而这一过程常常会使学生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和生发出创新火花,此时需要教师迅速反思课前设计,及时捕捉学生流露出的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及时调整课前设计方案以应对突变。例如笔者在上《外交》一课时,根据课前准备,把教材与其他地方收集来的图片、表格、材料、音像等资料融合成一体,通过科学设计,形成了一个个形式各异、各具特色、活泼新颖的教学新资源组合,并设计成精美的课件,其中有教材知识组合成的知识框架表、多组照片构成情境材料解析题、剪切后的录像片断等等,可谓丰富多彩。笔者本以为用精美的课件、多样化的设计、互动式的课堂一定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可在上完第二个子目中美关系改善后,忽然有位学生问道:“70年代初美国为什么一反常态,积极与中国改善关系?”这个问题课标没有要求掌握,人教版教材中也没作介绍,事前笔者也没考虑向学生介绍,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学生会永远存有疑惑,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情急之中笔者短暂反思教学设计,找到了问题出处,立即调整了教学内容与方法,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的原因,等他们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反思与调控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方法在循环教学中得以改进,教学经验理论化

历史学科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临场的失误,有教学中的灵感也包含有意识的大胆创新,有自己的教学案例也有他人的案例碎片,如果课后都能将这些及时记录、加以反思并写成札记,经过长期积累,这些札记都将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经验总结。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并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交流和高层次的教育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学后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是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外交》一课教学之后,曾经对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进行过反思。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与教材相关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点教学问题。本课中出现的“美国70年代与中国关系改善的原因”就属于这类。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经过认真反思,笔者认为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把课上要用到的相关课外知识事先放在上面,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到上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份既科学又可行的预习提纲,在第二个班上课前使用,效果很好。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启发学生课堂上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如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上完《外交》一课之后,笔者认真反思了这个问题,并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作了调整,其中,在讲完中国加入联合国时,笔者增加了两个思考题:(1)如果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当联合国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你的心情会怎样?(2)当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权时,你有何感想?通过增加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笔者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事后,笔者将上述反思札记整理成文,发表在校报《课堂教学研究》栏目中,得到了同人的高度赞赏。

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保证有效教学、力争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在反思中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分析过去来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通过反思实践来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总结来升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力争成为专家型教师。如果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思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再思索,再实践,再反思……我们的所有课堂一定会成为高效课堂。

(责编 庞丹丹)

推荐访问:高效 践行 争创 反思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