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戏曲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独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颇有兴趣,而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花木兰》、《红楼梦》、《红灯记》等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理念极不吻合。

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是不同的,所以,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的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会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谁说女子不如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习演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一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像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黄梅戏《天仙配》“还家”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的剧目有京剧《铡美案》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花木兰》等戏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推荐访问:戏曲 课中 艺术 教育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