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功山] 武功山景区

恰逢油菜花开茂盛之时,我重登武功山,几年前正值盛夏去过一回,今再去算是故地重游。所去的时节不同,眼见的情景自然也就不一样,更何况所到地也不一样,虽同属武功山,但受视野与时间的限制,所见的也只能是武功山的片段,加之心情不一样,感受也就各异。  说实在要描写武功山真的很难。它太广了,太富有传奇与色彩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写,都感觉不足以描写一二。明代邹守益赞道:屈指奇观此为雄,表原玉岩皆下风。或许邹先生那时没有见过泰山等名山,固有此屈指奇观此为雄之感慨吧。宋代诗人郑强登临武功山,写道:绿色青黛梁群山,院锁屋恋迭嶂间,金顶插天云漠漠,飞瀑泻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马桩,巍然在望葛仙坛。灯荧星点清霄静。炉烟燎绕白云还。俯瞰日山齐到眼,江南尽境属吴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余幸得一跻攀。我想诗人郑强是因喜好寂寞孤独,固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独到的描写。明朝刘鉴在《武功记》里面写到: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跨袁吉,屹立最高••••••乃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也。武功山也就成了仙人福地,凡人当然就更加向往之。徐霞客游山归来后,特做《武功山游记》以传后世,再次为武功山添上了神奇的色彩。  的确,武功山浩荡的绿波,百里绵延,无垠瀚海。脊顶徜徉,澹澹熏风,繁春醉展。目极所及,心驰神往,思绪又岂止万千。万岭青幽透碧岑,千山寂杳暮云沉。空中草甸绿如茵,极目遥峰高万顷。发云界顶探星辰,罡风涤尽世俗尘。古今文人墨客用了大量的词藻来描写武功山,真是令人陶醉。只是描写风景,自然与观者个人的心情,气质是有很大关联的,我是没有这样的笔力,穷尽武功山的描写。武功山是福山,是仙境,前人用美好的笔墨来赞美它。说实在我是没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得到它的福泽,进入山中感觉山自山,绿自绿,水自水,无法达到物我两无的境界吧,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或许是我与武功山的缘分太浅,更或许是见闻太窄,固没有太高的领悟。  武功山是有武功的山,这一点也不假。我是从武功山在古代时遗留的残痕感受到的。远自汉、晋起,皆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宋、明时香火更是鼎盛。山南山北建有庵、堂、寺、观达30多处,至今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武功山金顶的江南祭坛群,距今1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华夏一绝;九龙山九龙十八塔现存十座古塔,均系明代建筑,勘称全省唯一的古塔群,更何况这里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武功山的武功是因为它集道佛两家文化于一身,集古代建筑艺术,以及含有红色内涵所表现出来的。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平凡的人,生于长于一个小山通,对于名山高山或是像武功山这样有武功的山,我只有仰望。虽然喜欢文字,但常写心灵文字之笔而写雄奇文化厚蕴的山,着实有点为难。  仲夏时登武功山,领略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的感受。上山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放能登之山顶,才会有无限风光在顶峰的真实感受。但若是下山就得费些劲,一不小心脚下一软人就会摔个仰面朝天。有人说,人生如登山,而我要说人生就是上山与下山同在的过程,有上就有下,上上下下走走停停都是人生。  但是,当我又一回来到武功山,看到了万寿宫、太极宫、五显祠、三殿门、广济宫、观音岩佛塔群昔日的辉煌都在时光的风化中渐渐成了废墟,在迷雾乱云中坐在断桥废墙上,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开始透亮起来。人到高处就会不胜寒意,再辉煌也会成废墟的时刻,世间一切功名利禄其实都是过眼烟云,没有传奇守着初心就是不平凡。我承认武功山很雄伟,很神奇,尽管我不能与它打成一片,形成两无的境地。但两次不同时节去武功山,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乎其微,更进一步安于寻常,安于初心。这是我在武功山受到的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武功山是一面镜子,它能让你发现自己;武功山是一股清泉,它能荡涤你的灵魂。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推荐访问:武功 江西武功山 萍乡武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