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件设计

课题:华夏音乐之光?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古琴、琵琶等乐器

教学方法:情境法、欣赏法、练习法、对比法

学习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体会古人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了解热爱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了解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并能学唱琴曲《阳关三叠》,体会古人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3、了解古琴的形制、相关音乐与典故以及古琴的寓意。

重点:感受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学唱琴曲《阳关三叠》,体会古人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聆听《酒狂》和《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古乐编钟问题:视频当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二:新授: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当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它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视频中的这套曾侯乙编钟形体巨大,这么大的乐器普通人家里能不能放得下啊?

编钟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专用的一种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只有王侯和贵族才可以拥有,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所有乐器,八音俱全,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创造音乐就要和谐的使用“八音”,因此就产生了大规模的钟磬等“八音之乐”。

什么是八音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题——华夏音乐之光。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八音?

都是哪八类材料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埙——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幽怨、悲凄、哀婉,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柷——汉代打击乐器,最早是用来盛粮食,后来用于器乐演奏中,在乐曲开始,用木棒击奏。

一起总结有哪八类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一起发声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接下来要欣赏的这首乐曲,它的创作是来源于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乐器。在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创作了《编钟乐舞》,用歌、乐、鼓、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唱。请欣赏《编钟乐舞》。

(播放《编钟乐舞》)

刚才我们欣赏了由金类乐器编钟领衔演奏的令人震撼的音乐,下面通过一个历史典故的视频,我们一起来领略丝类乐器的风采。

这是什么历史典故?诸葛亮弹的这个琴大家认识吗?

古琴为什么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荣誉呢?是因为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古琴从形制上体现了古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结构:额、颈、肩、腰、尾、足

1、琴身——由整块木板制造,琴面为弧形,代表天,背面是平的,代表地,有天圆地方之说。

2、十三个琴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

3、两个音槽——分别叫做龙池和凤沼。

4、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5、最初有五根琴弦,后来周文王加了一根为六弦琴,再后来周武王又加了一根成为七弦琴,因此就有了“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诗句。

6、七弦琴代表的寓意:金、木、水、火、土,天、地

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弹琴唱歌,自娱自乐。弹琴不仅是借音乐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是一个人与天地万物对话的过程,一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古琴的琴韵。

我来教大家几个简单的演奏方法:

古琴使用的是——减字谱,右:中指(勾),草字头:散音。左:名(夕),绰:

演示:夕十绰勾四,教念一遍,先示范弹,找学生上来弹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学习一下。

既然古人喜欢自弹自唱,和乐而歌,接下来我也为大家弹唱一曲。

(自弹自唱《阳关三叠》)

这首歌的歌词大家熟悉吗?

展示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

作者是谁?——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都知道唐代诗歌很著名,唐代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期,而歌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艺术之一。

琴歌——是我国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附有唱词的琴曲。古代的歌,多以琴为伴,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曲调多吟诵性。

刚才我给大家弹唱的就是由《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一首著名的琴歌,叫《阳关三叠》。

为什么又叫阳关三叠呢?

因为诗句当中提到了阳关这个地名,而且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三次,所以就叫《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唱这首琴歌的前四句。

(教唱《阳关三叠》)

大家唱的很有韵味,学会了琴歌,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古琴独奏曲《酒狂》,从字面意思怎么来理解?——喝醉了酒发酒疯。

那么这个“借酒佯狂”的人是谁?

相传是魏晋名士阮籍。魏国在晋公司马昭统治时期,七位才华横溢的名士经常聚在竹林喝酒弹琴,号称“竹林七贤”。其中,性情高傲的阮籍是七贤中的老大哥,司马昭强迫他们出来辅佐朝政,他们深知司马昭的险恶用心,不肯与之合作,于是他们明以醉态示人,实则托兴于酒,因此便有了《酒狂》一曲。)

下面就来欣赏《酒狂》,大家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思考:乐曲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两个同学来表演一下。

 

关于古琴我们就了解这么多,接下来要了解的这个乐器,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这样描写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哪首诗?——《琵琶行》

这诗中描写的是什么乐器呢?——琵琶

展示琵琶介绍,

讲解琵琶构造。

以及文曲,武曲

听《十面埋伏》、《湘妃泪》让学生区分属于文曲还是武曲?

关于琵琶我们就了解这些。我们今天了解了古代音乐中的八音,接下来,我们就用现有的几样乐器一起合奏一段,中国古典名曲《彩云追月》,感受一下我们古代音乐的韵律以及民族乐器的风采。

板书:节奏型 教他们怎样打

三: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八音中的金类和丝类乐器带给我们的优美旋律,中国古代音乐灿烂辉煌,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热爱我们的中国古代音乐。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导致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很大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对于古代音乐的了解仅限于文字的记载,很多同学第一次接触古代音乐以及乐器,对于古代的音乐作品或器乐,一问三不知,因此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音乐,也就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了,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要注意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重点是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且产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效果分析

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使学生从一开始的对中国古典音乐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再到有兴趣。我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仅仅介绍八音,了解几首古曲,这些浅薄的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丰富知识储备的学生,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高效音乐课堂的要求,要站在更高层面从音律上感受华夏音乐的意境。?

本课重点是讲解丝类乐器中的古琴以及古琴音乐,通过“知音”的历史典故引出古琴,接着示范弹唱《阳关三叠》,讲解古代琴歌的韵律,学生都跃跃欲试,接下来教唱《阳关三叠》,学生们根据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载加上古琴的琴韵,学深很快学会了《阳关三叠》,并且唱的很有韵味,还能加入表演,我觉得这就完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的任务,让学生用音乐的耳朵聆听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音乐描绘的意境。一节课能真正学会一首琴歌,并且体会到古琴音乐以及琴歌的韵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通过对古代音乐美的研究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音乐的传统,是近现代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与表演的重要源泉。

教学反思

《华夏音乐之光》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但仅靠一两节课的时间没办法把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音乐文化全部展示出来,因此,我通过筛选教材着重讲解了八音中的金、丝类乐器。

文人琴韵与古琴歌韵是这一课的重点。我安排了粗听《八音和鸣》、细听《酒狂》、学唱《阳光三叠》的内容。通过讲解“知音”的典故,以及我的示范弹唱《阳关三叠》,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古琴丰富的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再品味教科书中的《酒狂》,要先讲述阮籍与《酒狂》的背景再让学生整曲完整品味,提示学生小声随乐哼唱体会音乐中的醉者形象,伴着高低音的大跳与轻重颠倒的节奏一个步履蹒跚,一颠一倒的醉酒者引入眼帘。在惆怅与愤慨的一声声长叹中就能看到一颗孤芳自傲的心和执着的信仰。让学生们模仿余音的表现,滑音的处理,气息的支持,慢慢的古韵越来越浓。唱惯了流行乐的孩子们偶尔听到如此古朴的歌声异从自己口中发出掩饰不了欣喜。

纵观这节课,按照音乐课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做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的还不够,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够,教学内容设计难易程度还比较适中,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上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为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教材选编了《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标》中指出: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材第四单元前三节的内容就是按照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设计的。《华夏音乐之光》作为古代音乐的精选,旨在通过聆听和赏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和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便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也是我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理念。本着这个原则,我对本节课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筛选,我挑选了“八音”中的金、丝类乐器进行讲解,尤其是古琴这门艺术进行了重点讲解。我保留了教材中的琴歌《阳关三叠》,首先是这首琴歌的歌词学生比较熟悉。第二,容易让学生理解,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激发学生爱好民族音乐的目的。

个人认为,一节好的音乐课不是按部就班的走教材。关键要看这节课上完之后能给学生留下多少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以及能否起到启迪学生热爱音乐的目的。

评测练习

1、我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可以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

2、琵琶曲按照演奏方法分为:文曲、舞曲两种。

3、琴歌《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

4、古代文人修养的四大基本功是:琴、棋、书、画。

5、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B)

A、文曲B、舞曲

6、下列不是描写古琴诗句的是(B)

A、“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B、“嘈嘈大珠小珠落玉盘”

C、“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D、“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课标分析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夏音乐之光》的课程目标有三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和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

3、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增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尽可能的通过实物及现场演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比较: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乐器分类以及常见乐器的音色,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3、探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诠释对《阳关三叠》这部作品的感悟,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热爱。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及现场演奏,培养学生辨别乐器分组、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音乐鉴赏及评价能力。

推荐访问:音乐教学反思 情分 华夏 音乐 高中音乐_华夏音乐之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