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业化战略研究及建议

摘 要:文章从以安徽省工业化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及工业发展对策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战略 思想 观点 方向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02-0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发展的新理论主要表现在:(1)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快速经济发展给予解释,确认市场经济和出口导向战略对促进工业化的决定作用。(2)以H·钱纳里、S·罗宾逊和M·赛尔奎因等人合作成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为代表,开创了“发展型式”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吉利斯、波金斯和罗默从贸易和工业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两种工业化战略。(3)用分工理论对工业化的过程进行新的解释。代表人物杨小凯用分工理论,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的角度解释了工业化的实现过程,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组织的成长过程。工业化的特点是分工演进、商业化和贸易依存度的上升。在工业化阶段中,产业层系有很多产业,专业生产者生产许多复杂的中间产品,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体现了工业化层次的提升。

一、对安徽省工业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我国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如刘伟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郁义鸿所著的《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他们从各个角度阐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规律。中国社科院的吕铁在《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问题探索》中对十五时期工业化进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工业化过程的主要问题。

对安徽省工业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复旦大学的胡春才等的论文《安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他们从宏观层面对安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做了描述和比较分析;依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安徽经济在三次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轻重工业结构等方面做细致的分析,揭示安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的郭斌在《安徽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结构的分析》中尝试运用霍夫曼比例和其他相关理论分析安徽工业化水平。通过对产值结构、规模结构、经济效益的分析,说明安徽工业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的不合理,最后提出了安徽工业调整与发展的应对思路。

二、安徽省工业化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

由于理论上工业化战略多施用于国家,对于省级的工业化战略多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体如何调整更科学?安徽省所处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发达省份差距不大。差距在发达省份的投资力度强和更好的对外贸易优势。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GDP比安徽省高的主要原因是:享受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好处。现在发达省已经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相对合理。根据扩散理论,安徽省应该最先享受到产业转移,提高工业化水平。如何将安徽省的工业体系纳入发达省份的经济圈,更多享受对外贸易的好处,是安徽省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产业的空间合理分布,可能是安徽省融入发达省经济圈的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安徽省产业分布应考虑发达省的产业分布,以便调整安徽省的产业分布。首先要研究的是:(1)科学确定安徽省的工业化水平;(2)安徽省详细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发达省相比所具有的特点;(3)安徽省的产业分布的特点,临近发达省的产业分布状况;(4)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工业化战略。对于确定工业化水平,拟从四个方面来度量,即:人均GDP水平,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工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拟从三次产业状况,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轻重工业比例,轻重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工业经济类型,企业规模结构等方面来考察。产业合理分布根据“核心工业”理论来考察安徽省的产业分布是否合理。最后,综合两个方面,提出安徽省的新时期工业化战略。从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讲,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寻找恰当的方法确定省级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为制定省级工业化战略提供新的模式。实际意义表现在,当全国经济经历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发达省开始转移部分产业,形成产业梯度。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为了确保安徽省减小与发达省的经济差距,直至能够赶超发达省份,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三、工业化发展与对策

通过分析,安徽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向高加工度化方向发展,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安徽省和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对比分析,了解安徽省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弱势;对梯度转移理论的研究,了解因梯度转移粘性的存在,安徽省的工业发展不能依赖梯度转移;对安徽省市场化进程的描述和劳动力、金融状况的调查,深知工业化与加快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之间的关系;后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不得不依赖对外贸易,通过对安徽省对外经济的考察,发现安徽省的进出口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投资也是如此。因此,从以上几个部分的关系看:市场化改革是工业化迅速增长的基础,从而加强劳动力和资本的吸引、集聚,对外贸易会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的探索、工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优势产业分析、集聚经济分析,是寻求工业化的战略方向。由此,可以粗略得到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坚持和加速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是安徽省工业化战略的首要任务。由前文分析可知,安徽省与东部省份差距的首要原因就是落后的市场化进程。当市场化进程较高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利润率上升,吸引人才和资本到安徽省积聚;中小企业更容易生存和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也会因此加大,有利于工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配置资金的效率也会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会加强;能够加强对外出口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大力发展安徽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安徽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集中于采掘业和原料工业,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塑料工业等加工工业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优势较小。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不能持久发展,具有资源约束性。为了安徽省工业高加工度化的早日实现,应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塑料工业。安徽省可以利用工业用原料价格上涨,提高这类行业的经营效益,获取大量利润,引导这些资金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加工业。由于安徽省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基本上是100%的国有企业,政府有能力引导这些企业。而不是让这些行业在宽松的行业环境下,大搞行业福利;行业紧缩时,让政府给予支持。从安徽省聚集经济的状况看,该省应制定相应的聚集经济政策,发挥饮料制造业、橡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聚集经济优势。

3.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比重,经济效益由于各种原因一般高于国有经济。一般来说,国有经济只要在带有公共利益的行业处于控制地位即可。安徽省的国有资本可以在适合私营的经济领域适当退出,将资金分配到安徽省优势产业和亟待发展的产业。

4.给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为了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保证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应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纺织业占工业的比重分别达26.8%和28%,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保障,为安徽省提供了标杆作用。

5.强化政府自身改革,坚持市场导向为原则和服务于民的思想。由于各种梯度转移粘性因素的存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容量很大,安徽省不能坐等梯度转移的出现。必须依靠本省的优势和政府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才能使安徽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融入长三角经济区。虽然安徽省在政府规模方面较小,为安徽省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得分不少,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经济规模较小,仅是相比较穷的省份来说,安徽省政府表现较好。另外,安徽省在让市场来分配资源方面有退步倾向,而且地方政府“扰民”现象在加重,这也是安徽省市场化排名逐渐落后的重要表现。因此,安徽省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是否能够工业强省的优先环节。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减少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干预市场,必要时可以地方立法形式严格规定。

参考文献:

1.[日]石川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5.金碚.中国工业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1)

7.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8.[澳]杨小凯,黄有光.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武义青等.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01)

(责编:国政)

推荐访问:安徽省 工业化 战略研究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