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点建议

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滞后,课堂教学低效。本文作者结合案例,对当前教学中较为突出的两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2000年以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的人才。九年来经过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但是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历史课堂仍然是低效率、低效益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一线课堂听了不少历史课,深有此种体会,下面结合案例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两点建议。

一、以课程标准作为处理教材的根本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估、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很好地掌握课程标准,并充分理解其精神实质,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某教师关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首先产生于英国的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2.具体原因:

(1)经济基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2)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资金条件:海外贸易、海外掠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市场条件:海外市场广阔。

(5)技术基础:生产技术的进步。

3.根本原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显著标志: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3.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4.结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生产力大大发展

2.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工厂

3.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促进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5.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的步伐

7.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该教师是从“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并重点着墨于“影响”。实事求是地讲,这位教师不仅应该“经验丰富”,而且应该具有“教材整合”的意识。但实际上这一节课就是一堂典型的低效课。

原因何在?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不一致。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是在对工业革命基本史实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讨它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并非不重要,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两个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本节课的侧重点应当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究。

那么,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经过调研发现,这些教师对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乃至新高考知之甚少,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穿新鞋走老路”,凭经验主义办事,运用传统的理念与方式备课、上课,从而造成“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形成高效率、产生高效益,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仔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充分尊重并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规定。

二、以落实三维目标作为组织教学的根本追求

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和确立,说明历史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分析近几年来各省市区的高考试题,也可以明显地发现新课程的高考卷凸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一趋向。

关于“落实三维目标”,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

通过听课、调研,发现绝大多数老师无论是编制教学计划还是组织课堂教学都围绕“知识立意”这一中心而展开:重视历史知识复习的总体安排,一轮按课时顺序推进,二轮进行专题复习,三轮是综合训练;重视脉络体系的构建和主干知识的梳理。重视知识的落实是无可厚非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即使是以“能力立意”的新高考也同样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考明确要求的四大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教学与训练却缺乏总体的规划与具体的课时安排。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知识点的讲解与训练是“实”的,具有可操作性、可监控性;所谓“能力培养”是“虚”的,操作起来无章可循。因此,这方面的实际教学及训练就处于盲目与无序状态,不少教师都寄希望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生成“能力”,几乎是“靠天吃饭”,毫不过分地说就是“无计可施”、“无的放矢”、“无所作为”。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性、针对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重结果轻过程。

这里的“结果”实际上是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备课时往往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出发,理解教材、揣摩学情、设计教学目标,很少换位思考,从“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宰者”的角色,控制课堂进程,控制学生思维。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则事与愿违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形成。

基于如上所说的两种教学目标片面化的存在问题,则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成为目前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只要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课堂类型都能够得到体现和落实,这方面的理论文章非常丰富,本文不可能一一赘说,仅就一则材料题的训练与讲评来谈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案例(2009高考江苏单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

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这道题目非常具有典型性,从选取的材料和提出的设问来看,《考试说明》规定的四大考核目标和要求全部涉及;从学生的解题来看,如要获取高分,必然要运用多种思维能力;从教师的讲评来看,势必要有意识地凸显“三维目标”。题目中的第(1)问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2)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知识”层次包括“《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北美独立战争”、“1832年议会改革”等;“能力”层次如前;“方法”层次要考虑运用哪些具体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的方法;“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可以从“英国民主政治是如何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英国人民为追求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抗争”这些角度生成。

这是一道精心命制的高考试题,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能力立意”、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要每节课、每次训练都要设计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授课的具体层面上,更主要的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努力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循序渐进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和手段。

二要积极倡导并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意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生成的。最本色的历史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应该是学生自身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体现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以上是笔者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孔之见,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陈旧而又新鲜的话题,构建高效课堂更是需要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考试等各个层面都必须革新的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2.

[2]历史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4]朱继军.浅论“过程与方法”[J].历史教学,2009,(3).

[5]潘洪建,王洲林.论课程实施中的七大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6]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9,(1).

[7]陈志刚.也谈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9,(2).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两点 有效性 提高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