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口老井】 那口老井自备稿件

  在山里,本来应该是不缺水的。但在大旱的时候,就连小河里的水也断流了,这时人们的心思全部都被那口老井牵扯着。

  

  说是老井,其实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哪年修的,只是直观感觉罢了。井的周围长满了青苔,碧绿青苍,加之日晒雨淋,有些地方斑斑驳驳,又呈现出暗褐的色泽,古老而沧桑,仿佛在静穆地沉思着,又似乎在讲述着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

  

  这井就在那条小河旁边,河沿有些高,估计有五六米的样子。为了打水的方便,人们在挖掘好井底之后,便沿着河边用石头砌了起来,基本与河堤相平。同时用沙浆水泥将井四周的石缝严严实实地封好,这样井里的水便不会渗出去了。由于这些缘故,老井便显得很深了,蓄的水也多了许多。站在井台上,面向小河,井的左侧是一条过往的路,有点坡度,但并不长。在小河里水不大的时候,人们便踩踏着河里没有被水淹的或大或小的石头来来往往,省去了不少的路程。或许是为了这条路,人们挖井的时候便向河中间推进了一小段距离,这下老井便从岸边突兀出去,独立于河边,有点惹人注目。

  

  队里的水井还有几处。这口老井对岸的河边就有紧紧靠拢并排在一起的大小两口井,左边的略大一些,井口四四方方,被两棵麻柳掩盖其上。阳光斜照过来,投下一簇簇或淡或浓的阴影,正好覆盖着井里的水面。由于有树木的庇护,所以即使是炎热的天气,井水依旧凉悠悠的。站在井旁,顿时一股清凉之气拂面而来。只不过这井浅浅的,一眼就可以看到井底。最大的缺点就是地势很低,夏季涨一河大水便全被淹没了。洪水退去,井里便塞满了泥沙,还夹杂着好些水草残枝。另外的像黄家岭那口井,上方是一个较陡的山崖,也有一棵硕大的桐子树。春天的时候,落花飘零地面,也有点了水井里,花儿朵朵点缀在其间,颇有一些诗情画意。其它的更不值一提,往往是在河边随意地开掘,但很快就被冲毁了。

  

  这口老井旁没有任何树木的遮掩,赤裸着身躯,默默地承受着风雨的洗礼,暑热的暴晒。也许是因为井很深的缘故,老井的水就是在三伏时节也凉爽可口。尤其是发大水的那段日子,全队所有的水井都被淹没了,和上边所提到的枯水时节一样,这老井也便成了大家所有的希冀。

  

  老屋离这口老井有一段路程,但也许是上苍的眷顾,在上世纪刚解放不久的五六十年代,这大山深处居然修建了公路。最先是灰尘飞扬,后来又铺上了黑黝黝的沥青,更为可喜的是不久之后竟然有了铁路,老屋就在铁路和公路交叉的地方。每当暴雨连天的时候,满河的浊波横流,全村子就只剩下这口井的水可供饮用了。年龄稍大一点的我便挑起水桶,从老屋出发,沿着公路,走过窄窄的石拱桥来到这老井,眼角不时地斜向河里金黄色的波浪匆匆地往前奔跑而去。这时河里的水包裹着老井,仿佛要吞没了它似的。

  

  井口外表面附近全部用水泥糊得很平整,光滑细腻。能做到这样,据说是归功于公路的养路段。那时养路段是国家公费单位,吃公家饭,山里人很是羡慕。正因为如此,才有钱修这口井。虽是养路段出资,但近月楼台也得水。对于我们这些附近的村民去取水,养路段的人是不会干涉的,毕竟乡里乡亲,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谁没有个需要相互帮衬的地方呢?

  

  这个时候井里的水差不了多少就要满了,而且稍微有点浑浊,但由于经过了井外围的过滤,也能作平常生活用水。正常情况下,井里的水很清,但俯身将头伸进水井入口,目测是无法看到的。此刻只见里面波光泛动,深不可测。井壁上凹凸不平,湿漉漉的,所以在水位之上的地方甚至长出了一小丛一小丛的蕨类植物,稀稀疏疏的,真如一幅幅黑魆魆的水墨画。

  

  井旁横斜地放着一支长长的竹杆,稍粗的最前端穿了几个小孔,系上了一段短短的麻绳。打水之时,将绳索套在水桶上,然后缓缓放到水中,用竹杆顶一下桶的上边缘,整个水桶便没入水中。用双手紧握竹杆,用力向上一拉,装满水的桶便窜出了水面。再继续加大力度,满满一桶水就被提出了井口。不用经过任何的处理,用水瓢舀起送进嘴里,一丝丝清凉便在心底转悠着,比起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桶装水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挑起古井的水走在回家的路上,肩上的扁担一颤一颤的,成了一张浅浅的弯弓。信首低眉,随着脚步的移动,桶里的水兴奋地跳跃着,也跳跃着我那颗喜悦的心。

  

  好多年没喝那古井的水了,恰好父母今年回老家过年。一想到又要见到那口古井了,心里不禁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情感——惆怅、欣喜、思念、甜蜜或许还有些许的担心,因为那次匆匆路过,仿佛那里已经用大块的石头建起了齐整的河堤。于是又想起那一次将整个井全部推倒的情景,在那堆杂乱堆放的烂泥和石块旁边,我第一次目睹了井底的面容。原来这口井是在坚硬的石基上面打成的,颇费了些力气。本以为这井从此便会消失了,后才得知是因为好些年没清理了,完全是为了除掉井底的污泥秽土,使水质更加纯正甘甜罢了。所以不久,翻新的井便又生机勃勃地蹲卧在那儿了。

  

  久违了的那口老井,现在你还好吗?你是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贮蓄着依旧纯净的质朴和温暖

  赞                          (散文编辑:江南风)

推荐访问:那口 老井 撒贝宁故乡的那口老井 那口老井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