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原生态音乐的教育价值

[摘 要] 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一种情感,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原生态民歌,它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推进我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在影视作品中大量使用原生态音乐,既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艺术形式,更能进行爱国情感教育。本文认真分析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几部影视作品,探讨原生态音乐的教育价值,实现民族文化明天的灿烂。

[关键词] 影视作品;原生态音乐;教育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日益盛行,许多音乐学者开始关注和挖掘民族文化,希望从中窥探到华夏文明的魅力所在。从“星光大道”一夜成名的阿宝,到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原生态唱法”的首次设立,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 “原生态歌手”,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对人民生活的音乐诠释,它未经加工与雕琢,来自民间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魅力。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那原汁原味的唱腔,更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的教育价值。它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在电影中融入原生态民歌,不仅能丰富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也能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推进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如此多的教育价值更值得人们对它进行保护和培育。

一、影视作品中的原生态音乐

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男主人公钟跃民下放到陕北做知青时认识了秦岭,他们由民歌对唱而相识,最终当他要离开陕北回北京从军时,也由一首《走西口》而分离。《走西口》的歌词十分口语化,“哥哥了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双手我拉住了情郎哥哥的手呀”是秦岭当时内心最真实、最直接的真情流露,旋律凄凉婉转,加上她那天籁般的嗓音,让钟跃民听了之后被深深地震撼了,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陕北民歌使他们的内心有了激情的碰撞,使他们有了精神上的共鸣。尽管多年之后的钟跃民和秦岭都失去了原来的自己,但那一段充满着陕北民歌的记忆却是他们永生都无法忘怀的。

影片《有了心思你慢慢来》中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民歌,如《小青马》《太行山》《桃花红杏花白》等,这些都是山西民歌中的典范作品,其中影片结尾的《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反映爱情的山歌。它的音乐表现方法坦率、直露,它的音乐风格热情、奔放,曲调的开始“桃花来你就红来”就是整首歌曲的最高音,给观众的感觉是自由倾泻、热情洋溢,它不需要感情的节制或是之前多层次的铺垫,所以十分容易使观众感动。这首歌没有形式上的修饰,歌词中的最后一句“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明确地表明了目的。整首歌曲高亢嘹亮,直抒胸臆,表达了拽娃对庆秀的爱恋之情。

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中的同名歌曲《郎在对门唱山歌》在明朝以前就已产生,是一首用地道的紫阳方言作为歌词的原生态民歌,如“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从表面上看,这些词都像是骂人的话语,可从另一层面来理解,它也有调笑的意思,是农村男女之间用来打情骂俏的口头语,从而淡化了它咒骂的含义,转化为情人之间的亲密友善之词,同时,它还能用来表示自己对亲人、晚辈的疼爱之情。《郎在对门唱山歌》是陕南紫阳民歌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演唱方面十分有特色,采用先唱后说,最后再唱,节奏上先慢后快,最后再慢,时快时慢,时松时紧。同时它还使用了地方方言作为歌词,使整首歌体现出十足的陕南风味,“脚粑手软,手软脚粑,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等歌词也无不体现出女子对爱人的疼爱与赞美,在简短的歌词中反映出年轻男女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紫阳地方独特的民俗。

二、影视作品中原生态音乐的教育价值

(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就是民族精神,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新的历史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生态民歌可以具体地展现出民族精神,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媒介对观众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这不仅能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够凝聚民族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传统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对自己民族精神的塑造。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也造就不同风格的音乐,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呈现出其中深刻的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泱泱大国,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原生态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未经加工与雕琢,来自民间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魅力。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精华的体现,加强对人们进行民歌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

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钟跃民被秦岭唱民歌时的羞涩娇态所深深吸引,在互生情愫的过程中,他们唱了许多原生态的民歌,如《青天蓝天》《房前大路》《圪梁梁》《信天游》等,这些都是典型的陕北民歌,在陕北,人们都可以从民歌中听出歌唱者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在一马平川的大道上,还是崇山峻岭之巅,抑或是山路十八弯的小道里,随处都可以听到飘扬在上空的陕北民歌,它们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质朴曲调给人们带来清新悦耳的艺术享受。它的大部分歌詞都来自于民间,是人们随编随唱、即兴创作的,所以它们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内涵,表现了他们单纯的思想情感以及质朴的精神风貌。影片中的原生态民歌与唱腔对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民族音乐教育内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拥有着许多祖先留下了民族音乐遗产,这些得以流传下来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与特色。然而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音乐在各种媒体播放的比例越来越少,加上许多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更多观众趋之若鹜,对民族音乐越来越不了解。长此以往,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为了弘扬民族音乐,在电影中融入原生态民歌,不仅能丰富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也能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了解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人们能更好地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原生态民歌的音乐形式生动灵活、简明朴实,内容也丰富多样,只要是平时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人或事物,几乎都能被写到民歌中去,它能让观众感受到乡土气息。观众可以通过民歌来歌颂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我们的祖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影片《有了心思你慢慢来》中的男主人公拽娃唱了一首《太行山好地方》的民歌,这首歌的原唱是石占明,但土生土长的山西民间演员郝利宏也将它翻唱得别有一番风味,其中用了“山清水秀”“五谷香”“物产丰富资源广”“优良传统代代传”等简明易懂的歌词来向世界人民介绍太行山。现下流行音乐盛行,但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使民族音乐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影片中的《太行山好地方》作为一首民间歌曲,它使电影的乡土气息更加浓厚,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太行山、了解了山西的民间音乐文化。

(三)推进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

在物质条件迅猛发展的当下,音乐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正在不断地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年来,音乐市场呈多元化趋势发展,许多流行元素包围着人们的音乐生活。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都很难看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元素的影子,在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情况下,人们的民族精神也难以培养。因此,适当地保护并培育原生态民歌的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提高人们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已是无孔不入,它们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传播工具,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推进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是一部全景式故事片,它由章明执导,故事以紫阳做环境背景,反映了紫阳的地域文化风貌。故事在描述青年男女冯冈、张学锋、刘小漾等爱情遭遇的同时,还对紫阳民歌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影片表现了新一代年青人在人生转折期面对情感、事业的艰难抉择,它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了弘扬,假丑恶进行了鞭挞,是一部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更具有良好精神导向的影视剧作。其中以同名歌曲《郎在对门唱山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整部电影,突出表现了年青的一代人对自己的家乡以及陪伴他们成长的紫阳民歌的由衷热爱。该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紫阳民歌最为背景音乐,它们都是典型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影片取景于陕西南部的紫阳县,其中穿插了许多的紫阳民歌,这为培育我国的原生态民歌市场作出了贡献。影片在全国上映,各省的观众都能在影院欣赏到,《郎在对门唱山歌》给观众带来了淳朴清新的感受,甚至有人说它纯情堪比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同时还使观众了解了紫阳的风俗、精神风貌和它的民间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

三、结 语

原生态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民歌,它是人民自然表达的一种情感,它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人民的忠实伴侣,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认真分析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几部影视作品,深刻剖析原生态歌曲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价值,它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在电影中融入原生态民歌,不仅能丰富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也能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推进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如此多的教育价值值得人们对它进行保护和培育。尽管流传下来的民歌数量越来越少,但只要它原汁原味的魅力还在,我们能感受到它淳朴自然的气息,能意识到它存在的教育价值,就应该保護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文化,使这一音乐文化瑰宝得以长存,更好地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广飞.“十七年”山西乡土电影评析[J].当代电影,2010(04).

[2] 魏丽莉.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的综合美感[J].人民音乐,2009(03).

[3] 姚珊珊.浅谈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J].华章,2010(05).

[4] 范凌云.山西戏曲、民歌中的指示代词的语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0(03).

[5] 赵富平.山西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艺术评论,2006(12).

[作者简介] 牛春雨(1964— ),男,河南唐河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及合唱指挥教学。

推荐访问:中原 影视作品 生态 价值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