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指导中进行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用什么“美”来陪伴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好是书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个人的阅读指导实践活动,谈谈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做法和思考:利用课堂阅读,利用课外阅读,利用各种综合阅读实践活动。当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论身处何境,尚能感受到自己那带有体温的一呼一吸的有着愉悦的生命之美,并为此自强不息!要凭借什么?最可凭借的是阅读。

关键词:课堂阅读 课外阅读 综合阅读实践活动 美育

当前,在依然没有过时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中,德育一直放在首位,智育被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体育也在快速地得到重视,唯独“美育”没有标准、难以量化而变得可有可无。然而,美是生命的所在,是生活的依托。离开了“美育”, 孩子的人格岂能健全?孩子的未来又岂能幸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常常在想,用什么“美”来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山川、花鸟、星月、电影、音乐、绘画等等,这些都不错,但最好的却是书籍。书籍无法饱肌喂肤,却能在方寸之间让你领略未知的天地 ,正如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文中所说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下面,笔者将结合个人的阅读指导实践活动,谈谈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做法和思考。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

“教材的文字没有理由可以不是华文中最优秀的部分。”“应该是成功的典范之作……语言形式是精炼的,优美的,而思想内容是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1]无疑,学校语文课堂,是美育的一片沃土!

1.审美移情的引导

“所谓的美感经验,不过就是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2]同样一座山,在李白看来,是可以在他孤独时互诉衷肠的知音,于是有了“相看两不厌”。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也练习敏感地去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外在事物,那么他所获得的美的愉悦就成倍增长了。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24课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就从这一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从日常的一草一木中获得人情的关怀。

有一次,笔者发现学生在读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最后一段:“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时,几乎都不自觉地坐直身子,提高音调,英雄气概如滔滔江水。由此可见,物的姿态也能被观察描述后具有了人的精气神。如果能从这一角度去进行教学,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美的事物,感受更多的美的意象。如笔者在教学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就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当烦闷的冰心看到院子中那荷叶在大雨中覆盖住开得正好的红莲时,心绪散尽,感恩母爱。当学生感受到了冰心笔下荷叶之美和冰心内心世界之美时,何愁学生不产生美的情感?

2.审美注意的引导

“审美态度作为进入审美经验的准备阶段,其中有个关键环节,即审美注意。”[3]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形式本身,从而获得线条、色彩、时空、律动、形状、声色等所带来的审美享受。七年级下册的第19课《观舞记》,冰心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异国文化的风情,如果作者自身没有全神贯注地观看,又怎能让读者仅凭文字便感受到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呢?正如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专注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美的存在。世间人情世故的美被文字所表达出来并留芳千古的,无一不是作者专注的结果,如蒲松龄的《山市》、林嗣环的《口技》、郦道元的《三峡》、朱自清的《春》、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技巧外,更要借此鼓励学生通过关注来发现美的事物,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惊喜,并试着传神地表达。

3.审美想象的引导

“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感知作为审美的出发点,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则是想象。”[4]想象大概是審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如果没有想象活动,极致的美感也就无从产生。

童话和科幻的文章都给我们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这里笔者举另外一个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例子。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做为初中阶段的第一篇古文,就充满了想象的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引导训练例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线条、借图画、借旋律、借云朵等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想象的思维能力呢?当然可以,其提问的基本句式是:“你看到了什么?”或“你觉得像什么?”这样的开放问题。

二.从课堂阅读到课外阅读的美育延伸

正如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们希望少年具有丰富的、充满意义的精神生活,希望他们不白白浪费时间和不去寻找某种可耻的强烈刺激的话,请你们把这些看不见的线由课堂教学引到课外兴趣爱好和需求上去。”[5]孩子如果只靠阅读课文,就不可能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1.以篇带本、以点带面增加审美库存

如通过学习《绿色的蝈蝈》从而扩展到法布尔《昆虫记》整本书的通读,去体会生物世界生命的神奇和乐趣;从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延伸到他的《羊脂球》体会文字的精炼美;通过《丑小鸭》童话和寓言的学习,推荐相关名著《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的阅读积累,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通过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进一步阅读。尤其是最后的这一篇(本),一定要隆重推介,细致落实,因为它就是一篇经典的美育教材——与其说盲人作者在渴望看得见,不如说是她在渴望得到美!

应该指出的是,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遵守一个原则:还给学生不提或少提要求的自由阅读时间。因为自由阅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6]。由于在青春期的时间里,学生的情感更依赖于同伴,从同伴那里得来的往住要比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的内容记忆更深刻,所以也可在每周学习生活中定下一个固定的课间十分钟为“阅读课间”——在这十分钟里,让学生们一起交换交流阅读感受。

此外,还可以由“有字书”扩展至“无字书”,以此来增加中学生的审美库存,如通过一组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主动地收集更多的自然奇观的资料,更感性、更全面地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2.家校互动,共同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露茜·卡尔金斯曾说:“营造阅读氛围的一个办法就是确保书籍无处不在,无法逃避。”[7]而郑惠生的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家里有没有订阅报刊,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对报刊(无论整体还是特定)的立场倾向。”[8]可见,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教育,家长们首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当大部分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阶段,要提倡亲子共读是一件费心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家委会组织,邀请专家给家长和孩子们讲课,以权威的力量促进他们对阅读的重视。

当孩子不再愿意依偎在父母身旁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改变以往的定向思维。我们可以提供多种亲子互动模式给不同类型的家庭选择。民主型的可共读一本书,平等对话;专制型的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好的句子段落抄下来给父母看,这时就可灵活挑选一些能改善亲子关系的内容不知不觉地影响父母的教育理念;溺爱型的可大声朗读精彩片断给父母听,以此体会到为父母付出的乐趣;放任型的家庭呢,可由老师推荐书目,提供问卷式阅读,就是亲子一起找出某个情节或某个重要句子等等阅读游戏,避免放任自流所导致的读一书未毕读另一书又起的泛泛而谈。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可倡导多读经典著作,而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可倡导订阅杂志和报纸。

我们应该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多给孩子提供有益书籍,也可以让家庭与家庭之间自由组队,进行阅读交流。

我们还可以设置亲子共读笔记卡,以其来记录阅读的足迹和心迹。这本读书笔记卡不同于以往:它不是家长监督孩子的工具,而是孩子记录亲情和成长的足迹。一般家长刚开始可能会因为“面子”问题而犯难,过段时间,自然会因为看到孩子的可喜变化和自身因阅读带来的内心宁静而渐渐喜欢上亲子共读这一行为。

总而言之,亲子共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爱和美的行为。而这样的一种行为美,审美教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各种综合阅读实践活动的审美熏陶

各种综合阅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具深远意义,因为它是立体的、多维的,是更侧重于体验式学习的。

1.读写相结合的引导训练

“学会读和写并不是为了去得分数,而是因为读和写是精神生活所必需的,不会读和写,他就会失去许多兴趣。”[9]大声地朗读本身就是在进行审美的活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把朗读的训练当成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更可以把它当成是美育的一个手段。

以初中教科书为基础,我们可以训练的有诵诗、朗读散文、吟咏古文、演绎讲话稿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班圈进行诗朗诵比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背后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体验书写之乐。可以组织字帖的临摹,也可引导学生模仿名家名作、优美句式来写等等。还可以续写,改写,写读后感,写寓言,写小小说等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互动互促中提升审美品位,提高审美能力。

2.由读到观的多样化艺术体验

一部好的电影便是一场美的视听盛宴。在一个半钟头里,孩子可以得到的视野拓展是优美文字最好的想象补充。与课文相辉映的值得一看的有从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到电影《城南旧事》,从文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演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从《论语十则》到电影《孔子》,从《木兰诗》到美国电影《花木兰》等等。所有这些,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审美情感、开启孩子审美想象的翅膀、增进孩子的审美理解,都能更有效地在孩子心田中种下善良的种子。

笔者在教学丰子恺的《竹影》时,为学生提供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鉴赏区别;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为学生找来了西洋画《拾穗者》进行对比;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孩子观看央视的《诗词大会》。所有这些做法,在审美教育方面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3.自编自导自演的多角度体验

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摹本进行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更自由而多彩地体验到文学的魅力,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如让孩子们编撰杜甫的《石壕吏》、七年级上册第22课的关于青春期友情的《羚羊木雕》、世界名著《威尼期的商人》等课本剧进行表演。

此外,還可以让孩子们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令自己有所感触的片断写出来,亲演或让别人来演,既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思考,也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

4.审美创造的尝试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活动的选择,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美的愉悦。比如,笔者曾在读书会活动中,尝试过让孩子们同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然后进行讨论,并写出读后感,在别人的故事里美化自己的青春期。

手抄报也是一个不错的审美教育的好办法,它集中了平面的设计和文字的编排取舍,有美术、有文学等,能直接地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也可以鼓励为课文画插图,为古诗作画。笔者就曾布置学生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结果惊喜连连。当学习到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时,我们其实可以从建筑美这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摄影比赛,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把自认为美的场景定格,也权当留住自己青春的某一个瞬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后还能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汇编,出版《美集》小本,那就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意义了。

当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论身处何境,尚能感受到自己那带有体温的一呼一吸的有着愉悦的生命之美,并为此自强不息!要凭借什么?笔者以为,最可凭借的是阅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这样去影响一个个稚嫩而美好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语文和美育[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9):1.

[2]朱光潜.谈美[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22.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19.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27.

[5][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2-153.

[6] 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版),2016(7):21.

[7][美国]露茜·卡尔金斯.IQ家教启蒙——如何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M].胡翠君等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136.

[8]郑惠生.城乡小学生最喜欢哪些杂志和报纸——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87.

[9]朱光潜.谈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95.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澄海盐鸿中学)

推荐访问:审美 指导 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