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优化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夏文燕

  摘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题教育活动,其效果是思政教育的成果展示;思政课教学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有效结合,同向发力,实现协同育人。笔者期望通过优化五大主题教育中的“四节八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共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品质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大学生始终有“获得感”。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让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要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用知信行合一的方法培育全体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爱党爱国、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优秀品质。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理实一体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和平台完全可以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实效性。两者结合探索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銜接递进、互动共进的大学生特色思政育人的机制。

  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多年来始终聚焦“自强、诚信、文明、感恩、成功”五大特色主题品质养成教育,构建了一套属于本校学生的特色主题品质发展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对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社团活动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载体教育浸润品质养成思想;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即时性地记录大学生在校的品质养成发展轨迹,形成“品质画像”;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质养成的教育引导;通过每一年的轨迹变化对比,展现学生品质养成和提升的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五大主题”非常契合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完全可以与特色主题品质发展养成教育体系相结合,课上加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课下践行,课上总结升华认识,使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动共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

  但是,在目前两者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阻点”,还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

  一、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联合主题育人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学分认定办法

  在各专业制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品质养成”项目,同时赋以相应的学分;同时在学生综合测评过程中列专项“品质养成”评定规则,现实“一活动双认证”,细化“品质养成”各项活动的学分分值和综测评定分值。通过“双认证”措施保证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活动的成效。

  (二)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互动机制

  辅导员是教育的引领者,这也是学院主题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品质画像”顺利获得有效实施的一个根本保证。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配备到位的情况下,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周联席工作会议、共建思政课(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在教学、管理、教科研、发展成长等方面交流切磋,使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发力,合力推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

  (三)重视社团建设,实施社团两级管理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品质养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因其具有专业的广泛交叉性、活动的广泛实践性、组织的广泛社会性而分别具有实践教学和社会性教育的功能,是高校实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之一。继续加强对现有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扶持优质学生社团的发展,清理“僵尸”学生社团;深入推动各二级学院各系社团和各专业院系学生社团的规模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其优势,扎实构筑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阵地。明确团委对全校社会的宏观总体管理,各系团总支具体管理各系归属社团,二级管理制度明晰。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年检考核制度,培优选优树优,促进各社团接续发展。引入社团管理监督机制,保障社会规范运行。探索实行社团双导师制,思政课教师参与到社会指导中。

  (四)加大校外活动基地建设

  加强基地的分类建设与管理,支持各系用好现有的校外基地。抓住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淄博市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周村是抗日英雄一马三司令的故乡等,充分挖掘区域内的主题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淄博市的校企合作事业单位的资源,拓展教育基地校外活动的平台,构建一个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基地体系。

  (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系统和“腾讯微校”平台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系统,网上开发设置“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同时利用“腾讯微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跟踪管理,根据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活动涉及的学生参与相应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设定数据分析维度,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能够时时动态地呈现,即时地产生反映学生的阶段性“品质画像”,便于未来主题教育活动设定的调整与完善。

  二、优化主题育人顶层设计,构建“四节八活动”体系

  聚焦五大特色主题品质养成教育,设计高质量标志性活动,构建具有立足实际、教育渗透、覆盖面广、层级递进等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系。

  标志性活动的设计主要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独特优势出发,兼顾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原有松散的主题教育活动项目,在共青团、学联的规定性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补充系列学校独特性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四节八活动”体系(如图1),实现育人目标。

  “四节八活动”中,“四节”活动是指每年的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社团节。每个活动节日都是以年度为时间轴开展活动。文化节以“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我们的节日”为主,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的传统和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科技节以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树立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出发点,以开展学术性、改革创新性为主要特点的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艺术节以高雅艺术文化进校园为主,开展各类文艺活动,陶冶学生情操;社团节以大学生的各类社团活动为主要组织和参与的对象,培养大学生的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其求知的领域,丰富其内心世界。

  “八活动”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明教育系列活动、国防教育活动、资助育人活动、家校心桥活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八项活动内容明确,工作机制成熟。尤其家校心桥活动,是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工作案例,学校也将继续优化工作内容,更加突显“家校协同育人”。

  三、实施四环递进,实现品质养成螺旋上升

  根据院系两级管理,系部活动覆盖所有学生。院级活动根据主题教育活动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每学期固定五大主题教育不变,活动的方式内容根据教育需要设定。各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同时展开,交叉共进,尊重学生选择,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己所愿参与到活动中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广泛性,实现分众培养。

  (一)活动组织策划宣传

  落实院系两级管理协同育人体系,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认真策划研究制订活动实施方案,活动主题鲜明,思想引领性强,保证实施方案工作有一定实效,达到“唤醒学生兴趣需要,培养学生品质养成”的和谐统一。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活动平台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充分使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轻青集结号、校园广播、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必要时可以采用“饥饿式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宣传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活动过程性管理

  学校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工处共同研究制定学期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做到月月有活动主题,周周有主题活动。通过学生工作联席会议调度活动进度,完善活动实施督查制度。建立过程性管理与即时性管理、结果性管理三结合管理机制,使数据平台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断推送信息给师生,使活动“活”起来,“动”起来。

  (三)活动成果展示

  利用网上专有平台和公共平台充分展示各类静态、动态成果;利用分享会、晚会等形式传递正能量,浸润学生思想。让所有学生人人有出彩的机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品质画像”迈进。争取校外平台,将院级优秀活动成果向校外推广宣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总结表彰、问题反馈

  落实学分认定办法和各类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细化活动总结要求,注意共性问题研讨,寻找解决方案,达到活动质量循环上升的目的,让学生在更高质量环境中发展成长。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推荐访问:主题教育 实效性 主题教育活动 增强 优化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