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坝州藏羌回民族信仰考察与思考

摘 要:阿坝州位于四川西北部,与青海、甘肃交界。和甘孜州并列为四川的两个藏区聚居地,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主要分布着藏族、羌族、回族三种少数民族。宗教作为人类发展史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民族融合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横向沟通”作用。本位通过对阿坝州藏羌回民族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多样性的不断融合。

关键词:白马藏族;伊斯兰教;信仰;对策

中图分类号:B9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74-02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并列的以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州政府驻马尔康县,下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13县。全自治州以高海拔山区为主。其北部传统上属于藏族安多地区,西部金川县、小金县传统上属于康巴藏区。九寨沟县部分地区属于白马藏族居住区。阿坝州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松潘县、阿坝县、大小金川、若尔盖县等地。羌族分布在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等地。本文试通过从藏族、羌族、回族三个方面对阿坝州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

一、藏族宗教信仰调查

在四川藏区,藏族民间有种说法:指藏族可分为嘉绒藏族、安多藏族、康巴藏族、白马藏族四个分支。嘉绒藏族和安多藏族、康巴藏族基本信仰藏传佛教。白马藏族信仰“万物有灵”。“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嘉绒”意为女王的山河,嘉绒藏族分布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安多藏族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

藏传佛教,又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据文献可靠记载。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由汉唐传入西藏,也后由印度传西藏。经过藏族人民吸收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从十三世纪起,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觉囊派等相继传入阿坝地区,形成教派林立的局面。如阿坝县城东地区,在方圆不足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本波教,藏传佛教觉囊派、萨迦派、宁玛派和格鲁派的寺院十余处,由于各教派的宗教节日各不相同。”①像这种教派互相掺杂的现象,阿坝地区其他一些地区也有,但没有这么典型。更多的情况是在小区域范围内,多以一个教派为主。如若尔盖县,靠近甘肃省的纳摩区,是格鲁派为主,若尔盖县求吉区则以萨迦派和本波教占统治地位。到目前为止,阿坝州已先后开放了本波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等寺院二百余座,其中有一座格鲁派的尼众寺庙。在阿坝地区,许多宁玛派寺院虽然历史悠久,较有影响,但是,许多寺院一直没有传承师,凡事要升为喇嘛者,都必须要到甘孜州的佐钦寺、白玉寺、噶多等寺去,或都到青海省白玉寺去学经深造,获得喇嘛之资位,有许多寺院有活佛转世传承。经笔者初步调查,阿坝地区除茂县外,全州十三个县中十二个县都有藏传佛教的寺院约300余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阿坝地区为大渡河、岷江山岳江河地带,处于甘肃省和西北地区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近临汉区内通卫藏,长期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州内很早以前就有汉传佛教、道教的传入,至今还保留有自宋代以来历朝各代在州境内所建的汉佛教寺院。

白马藏族,被称为古代氐族的后代。宗教信仰是白马藏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马藏族的宗教信仰,多为原始多神信仰,通常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他们崇拜四方大自然“神灵”和家神(老祖先),“白马老爷”为其最高崇拜偶像。

二、羌族信仰调查

“羌族是一个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拥有六千多年历史而留存至今的古老民族。世代生活在中国的西部,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民族之一,是研究我国古老民族的活化石。羌民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大体可分为释比的崇拜、动物神的信仰、植物神的信仰、自然物的信仰、图腾信仰。”阿坝州的羌族主要集中在汶川县、茂县、松潘县、理县、及黑水县等地。羌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离不开释比文化,羌族的释比是不脱产的宗教职业者,没有寺院。他所需要的法器和经典都放在自己家中的经堂里。羌族主要信仰的是原始世界观的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羌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动物神、植物神和自然物神的信仰。

动物神的信仰,鸡是羌人最通常的祭祀神的牺牲品,用于招魂除邪、婚丧祭祖。牛是羌区各村寨指定点上以白石为神牛化身供奉。每遇旱涝灾害羌民都向村寨的山王菩萨还神牛愿,望神免灾除难、保丰收、降平安。羊与羌族有着密切的联系,羌族供奉羊神,凡遇三灾八难,即以黄母鸡和白山羊祭祀。白狗用于羌人的吊狗民俗中,用于判断来见的吉凶,用于寨中的纠纷和争执,还用于寨中寨规民约的遵守等。猴被羌人以猴神尊为智慧之神。羌族释比供奉猴头祖师,相传它是释比的护法神。最早以前释比祖师爷是猴头人像。后来释比们做法事时,头戴金丝猴皮做成的帽,使用猴头法器,摹拟猴的跳跃,攀缘和翻滚动作舞蹈。

植物神的信仰。神林在羌族地区各村寨均有,一般是柏杉或者青杠林。神林中供有象征山神的白石,草坪中供奉象征天神的塔子神,一年一度的塔子会等祭山活动在草坪上举行。神树是在羌族地区的村寨的高山腰或山顶生长,一般都是百年或千年古树。且占据山梁,羌人用于祈祷祭祀,许愿还愿,全村人都会尊为树神,保护该树,不许丝毫毁坏。谷神是羌族以青稞和荞麦尊为,释比在做法会时,请来青稞种子的古老习俗,祭祀供品用炒熟的荞麦籽。

“羌族也存在在图腾形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多神教。以房顶神为例,就有七尊,供于房顶,以白石为象征。它们是天神、树神、雪龙包神、百山神、黑山神、地盘业主神和房屋神。羌族地区确实存在在一种区别于“白石崇拜”的“巨石信仰”。这些巨石,或被比拟为石鼓、石钟、石印,赋予其神圣、奇异的色彩,或直接作为崇拜的对象,俨然是一地方的保护神。“④

三、回族宗教信仰调查

阿坝地区不仅是著名的“汉藏文化走廊”、羌族的聚居地,而且回族进入阿坝地区也非常早。唐代回纥平息安史之乱有功,唐王朝许其入贡,以马易茶。当时松潘是唐代边陲重镇,辖今阿坝州大部,远接甘、青境内,是唐代川边茶马道上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波斯、阿拉伯、回纥商人自唐肃宗时期进入松潘,参与茶马贸易以及以马易蜀锦的商业活动。此后,回族商人在阿坝地区历代不绝,并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据可查、修建年代最早的清真寺是松潘东山清真寺,毁于元末战火。近代以来,阿坝地区的伊斯兰教信仰在四川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抗战”时期,成都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国民党桂系将领白崇禧还曾为松潘清真寺题写了“兴教救国”横匾,现保存于松潘县清真北寺。现在阿坝地区保留清真古寺、拱北多处,并有不少穆斯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据阿坝州调查,该地区多系信仰逊尼派,很少有什叶派。阿坝地区的伊斯兰教远在唐代就有了引入,当时因唐蕃界地,清末民初甘肃、青海由于伊斯兰教新老教派斗争关系,不少回民又迁入今阿坝县城和若尔盖地区定居,清真寺也在这些地区建立,伊斯兰教的分布是以回民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在州内松潘、茂县、大小金川、阿坝、若尔盖几县人口多,清真寺也多些,其他地方人口少,清真寺也少些,有的地方还根本未建起过清真寺(但有回民居住)。广大伊斯兰教信众过上了正宗的宗教活动,清真寺里也有主持,县里也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内也建立了管理机构。信教群众也能满意的做“礼拜”和过“开斋节”、“升宵节”、“古尔邦子”和“圣纪节”等宗教节日活动。

四、阿坝州宗教发展思考

加强基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加大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力度十分紧迫。由此可见,只有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才能保证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多形式、多渠道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同时要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契机。

第二,加强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完善民族宗教管理的网络和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对非法活动场所,要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一线情况清、工作直接的优势,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第三,加强联络员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以“围绕中心促发展,凝心聚力筑和谐”为主题,整合各方面力量,拓宽组织网络,延伸工作手臂,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在每个村、社区选聘2至3名宗教工作联络员,协助统战干事抓好统战宗教工作的落实和解决具体问题,及时提供统综信息,及时处理统战宗教信访案件及民间纠纷。

第四,“阿坝州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对宗教文化环境从适应到融合,再到引导,方能最终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更新革发展民族教育,必须加强教育与宗教文化之间的联系。一定社会的文化在内容上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反映,文化中蕴藏着人类劳动与智慧的丰富创造,它又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关系中。因此,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沟通社会与个体,教育活动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的关节点,也是教育沟通不同社会以及社会的过去与未来的关节点,因此,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我们不能再把教育发展的目光局限在传统的、封闭的学校教育方式上,从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认为。”⑤

注释:

①《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下册46-47页.

②蒲向明:《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位中心》《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一期.

③雍敦全、宋康、周翔飞:《灾后羌族音乐文化的多元保护措施探析》《音乐探索》2014年第4期115页.

④王科贤:《羌族释比文化原始宗教的传承保护》78——79页.

⑤赵鹏程:《论阿坝州民族教育与宗教文化环境的适应与变革》《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马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陶斯文.共谋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首届羌族“瓦尔俄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8).

[3]周毓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05).

[4]贡波扎西.羌族释比经典及其研究价值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2008(02).

[5]凌洋、李天昊、宋康.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作者简介:

许 媛(1982-),山东聊城人,四川音乐学院团委副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宋 康(1982-),山东滨州人,四川音乐学院文化艺术处创作科长,研究方向:音乐文学。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课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的成果,项目编号:CY2013128;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课题《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Y2013130;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ZD138。

推荐访问:回民 考察 信仰 思考 阿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