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是今年6月完成的1,053位企业家参与的“企业用工情况专项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企业家认为今年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二季度企业缺工情况依然严峻,生产岗位仍是缺工最严重的岗位。三季度企业计划招工人数有所上升,男性劳动力及18-30岁年龄段的劳动为更受企业欢迎;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期待政府给予支持。

关键词:企业用工招工难人工成本上升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6月5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止6月20日共回收问卷1,068份,其中有效问卷1,053份,有效回收率为35.1%(样本情况详见附件)。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数据。

一、企业用工状况

1、企业人工成本呈持续上涨的态势,上涨幅度略有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本次调查的企业就业人数平均为810人,农民工占48.8%,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中农民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

调查发现,与一季度相比,2011年二季度企业人工成本明显上升,不过上涨幅度比上季度略有下降,同时企业经营者预计2011年三季度企业人工成本仍将继续上涨。

调查结果显示,与一季度相比,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二季度企业人工上升,比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8.3个百分点,其中30.8%认为“大幅上升”,54.5%认为“小幅上升”;13.2%认为“持平”,比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7个百分点;1.5%认为下降。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的占35.4%,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认为“大幅上升”的分别为30.9%和32.4%,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认为“大幅上升”的企业超过半数(55.6%),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出口型企业认为“大幅上升”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2)。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企业的人工成本情况,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企业工人的工资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工人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其中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多在2,000元以上,要明显高于普通工人。与2011年一季度相比,2011年二季度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普通工人的月工资,近九成(87.5%)的企业在1,501元以上,其中“1,501-2,000元”的占45.4%,比二季度提高了4.5个百分点,“2,001元一3,000元”的占36%,“3,000元以上”的占6.1%,其合计比重比一季度提高了11.7个百分点;此外,普通工人月工资在“1,500元及以下”的企业占12.5%,比一季度下降了12.7个百分点(见表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51.2%的企业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01元以上,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55%的大型企业的普通工人月工资在2,001元以上,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此外,48.7%的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要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3)。

关于技术工人的月工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91.2%)的企业在2,000元以上,比一季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其中“2,001—4,000元”的占68.3%,“4,001—6,000元”的占19.6%,“6,000元以上”的占3.3%:此外,技术工人月工资在“2,000元及以下”的占8.8%,要低于一季度(见表4)。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28.2%的企业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42.5%的大型企业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要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技术工人的月工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此外,24.6%的出口型企业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明显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4)。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2011年三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左右(70.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三季度企业人工成本仍将上升,其中15.1%预计“大幅上升”,55.5%预计“小幅上升”;28.1%预计“持平”,仅有1.3%预计“小幅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企业预计三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见表5)。

2、三季度的高温炎热将给企业用工带来较大影响

调查发现,三季度的高温炎热将给企业用工带来一系列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高温炎热的第三季度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的影响”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员工心情烦躁,工作效率下降,管理难度增加”(59.3%)、“由于用电量增加及高温补贴发放”(52.4%)和“企业招聘难度加大,求职者明显减少”(44.2%),其他依次是“部分员工以‘太热’为由离职,人员流失呈现加剧趋势”(24.5%)、“安全事故频发,员工工伤问题凸显”(6.9%)和“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4.3%)(见表6)。

3、企业缺工情况依然严峻,但比一季度有所缓解

调查发现,总体来看,2011年二季度企业缺工情况依然严峻,但与一季度相比有所缓解。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企业中,超过七成(72.4%)的企业表示二季度有缺工情况,比一季度下降了4.7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有缺工情况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7)。

调查发现,2011年二季度企业缺工数量略高于一季度,缺工程度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多数企业缺工数量在100人以内,只有16.2%的企业缺工数量在100人以上,比一季度略高2.9个百分点,其中8.2%为“100—199人”,3.9%为“200—299人”,1.3%为“300-499人”,1.1%为“500—699人”,0.7%为“700-999人”,0.7%为“1000-1999人”,0.3%为“2,000人以上”。其中,东北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建筑业、房地产企业的缺工数量相对较多(见表8)。

从企业2011年二季度的缺工程度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63.1%)的企业缺工程度在10%以内,比一季度略高了2.6个百分点;此外,20.9%的企业缺工程度为“10%—20%”,10.9%为“20%—30%”,3.9%为“30%—50%”,1.2%为“50%以上”。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出口型企业以及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的缺工程度相对较高(见表9)。

从企业2011年二季度的缺工岗位看,生产岗位依然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岗位。调查结果显示,85.3%的企业选择了“生产岗位”,51.8%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岗位”,均略高于一季度;此外,25.6%的企业选择了“管理岗位”,与一季度基本持平;4.7%的企业选择了“其他岗位”(见表10)。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选择“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选择“管理岗位”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的比重均高于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选择“生产岗位”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10)。

调查发现,2011年二季度企业缺工持续时间与一季度持平。调查结果显示,39.6%的企业缺工“2个月以上”,55.4%的企业缺工“1—2个月”,仅5%的企业缺工“1个月以下”,企业2011年二季度平均缺工2个月,与一季度持平(见表11)。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平均缺工2.2个月,相对较长;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平均缺工2.1个月,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企业平均缺工2.5个月,相对较长。此外,出口型企业平均缺工2.1个月,略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11)。

当问及“2011年一季度缺工对本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影响扩大再生产”、“现有员工超负荷工作,加重员工流失”和“不能按时交货,影响公司信誉”,分别为46.6%、38.9%和36%。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开工不足,效益下降”(35%)、“赶工引起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23.8%)和“不敢接订单,客户流失”(21%)(见表12)。

调查还发现,缺工是影响企业二季度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最近三个月影响或制约公司生产(经营)发展最大的因素”时,44.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工,劳动力供给不足”,排在所有八个选项的第三位。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的选择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3)。

求职农民工人数少是目前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造成企业2011年一季度缺工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求职农民工人数少了,选择余地小”,为53.7%,略低于一季度。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农民工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37.9%)、“收入偏低”(28.7%)和“工作时间长,经常需要加班”(22.8%)(见表14)。

二、企业招工计划

1、企业招工人数有所上升,其中男性和18—3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更受企业欢迎

关于2011年三季度企业招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76.1%的企业有计划招收新员工,13.2%的企业没有招收新员工的计划,10.7%的企业表示“不确定”。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出口型企业招工意愿较为强烈(见表15)。

调查发现,2011年三季度企业计划招工人数比二季度有所上升。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左右(30.5%)的企业计划三季度招工“50人以上”,比二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招工200人以上的企业占7.3%,比二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4.2个百分点;此外,69.5%的企业计划招工“50人以下”(见表16)。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招工50人以上的占34.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计划招工人数越多;从不同行业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计划招工人数相对较多;出口型企业计划招工人数多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16)。

调查发现,与2011年二季度相比,三季度企业农民工及中专技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2011年三季度企业迫切需要的员工,64.5%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专、技校毕业生”,51.1%选择了“农民工”,均低于一季度的调查结果;47.9%的企业选择了“大专及本科毕业生”,7.5%选择了“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与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见表17)。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农民工”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企业选择“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大专及本科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选择“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着,中小企业选择“农民工”和“中专、技校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大型企业选择“大专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和房地产业选择“农民工”的比重相对较高,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选择“大专及本科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出口型企业选择“农民工”的比重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17)。

调查还了解了企业2011年三季度计划招工人数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在调查样本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人数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平均为24.7%,其中“0—10%”的企业占48.3%,“10—50%”的占31.2%,“50%以上”的占14.8%,“O%”的占5.7%(见表18)。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计划招工人数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计划招工人数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越高;非出口型企业计划招工人数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出口型企业(见表18)。

关于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的男女比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7.2%的企业选择“以男性为主”,20.9%的企业“无性别要求”,17.7%的企业“以女性为主”,14.2%的企业“大致相当”。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男性在企业三季度招工计划中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女性(见表19)。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选择“以男性为主”的占59.5%,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以男性为主”的占64.7%,明显高于中小企业;非出口型企业选择“以男性为主”的占51.9%,高于出口型企业(见表

关于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的年龄层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选择

“18-30岁”的企业占58%,选择“31—40岁”的企业占31.5%,选择“41-50岁”的企业占4%,选择“51—55岁”的企业占0.1%,选择“56岁及以上”的企业占0.1%,“无年龄要求”的企业占6.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的年龄集中18—40岁的范围(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选择“18-30岁”的占67.6%,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18—30岁”的占79.4%,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与非出口型企业在招工年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0)。

本次调查进一步了解了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招聘一名员工实际支付的招聘费用情况”,选择“200元以上”的企业占23.4%,“101—200元”的占15%,“51—100元”的占14.3%,“50元以下”的占8.3%,“不需要花费成本”的占9.2%;此外,还有24%的企业表示“没计算过,不清楚”,5.8%的企业“无法回答”(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选择“200元以上”的占34.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200元以上”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出口型企业选择“200元以上”的比重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21)。

关于2011年三季度企业打算招用新员工的途径,主要是老员工/熟人介绍和现场招聘会。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2011年三季度打算招用新员工的途径”时,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通过老员工/熟人介绍”(76.9%)、“现场招聘会”(47.3%)、“到学校招聘/学校推荐”(39%)、“招聘网站”(36.3%)和“街上/公司/工厂门口贴的广告”(30.3%)。其他还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9.8%)、“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推荐”(17.2%)、“报刊、电视等媒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15.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9.8%)、“到劳务输出地直接招聘”(9.2%)、“社区/街道/村居委会推荐”(6.1%)(见表22)。

关于企业选择招工途径时最看重/关注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第一位的是“能招到合适的人”,占96.5%,明显高于其它选项。其他依次是:“能快速找到人”(41.9%)、“合作方可信赖”(38.2%)、“花费经济,成本低”(34.6%)、“能批量招工”(18.6%)。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选择招工途径时看重/关注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3)。

2、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期待政府给予支持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三季度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5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三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23.1%认为“有较大困难”,与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12.6%认为“不难”,比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2个百分点;6.9%认为“不好说”(见表24)。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较高,招工难度相对较大;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招工难度相对较大;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招工难度相对较大;出口型企业招工难度高于非出口型企业(见表24)。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高。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选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为63.3%,明显高于其它选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44.8%)、“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3.7%)、“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26.9%)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5.9%)(见表25)。

关于“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对企业‘招工难’可能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利有弊,对招工影响不明显”,32.2%认为“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员工收入减少,‘招工难’问题有所加剧”,21%认为“规范企业用工,员工利益得到保障,‘招工难’问题有所缓解”。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选择“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员工收入减少,‘招工难’问题有所加剧”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6)。

调查发现,在招工用工方面,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这一问题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比重分别为69.1%和59.7%。其他依次是:“政府组织培训,提升劳务工技能”(35.5%)、“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7.8%)、“多提供求职信息/招聘平台/沟通渠道”(26.9%)、“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企业所在地吸引力”(19%)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15.6%)(见表27)。

此外,调查还发现,不少企业表示愿意参加政府或其他机构组织的招工指导性会议。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4.9%)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会参加政府或其他机构组织的招工指导性会议”,22.5%表示“不会”,33.6%“到时候再定”,其中,东北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表示“会参加”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8)。

三、政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在用工和招工方面依然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压力较大,缺工和招工难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建议:

1、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人工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的压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今年以来企业人工成本上涨态势明显,并且上涨幅度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为明显。而从未来看,人工成本上升将成为长期的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因此,政府用当通过减税等措施缓解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好的发挥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降低中小型微利企业的

“门槛”。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小型微利企业的“门槛”定得较高,建议进一步完善、细化《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相关条款,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第二,借助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对连续几年稳健发展、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经营达到一定年限的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有效避免和降低中小企业寿命短、风险大、易于破产倒闭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

2、政府应积极扶持经营性人力资源(职介)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亟需扩大职介机构的数量,并通过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其专业化水平。职介机构不仅应起到信息沟通、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更应通过专业化的科学手段,增强“人”“职”匹配度,减少劳资双方双向互选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降低劳资双方的“匹配成本”。同时,各地职介机构还应建立信息联动,不仅降低求职者在同一城市不同企业之间转换成本,还应发挥跨地区转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帮助企业提高对新生代年轻员工的管理水平。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员工大量流失,企业对员工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企业不能将问题单一归咎于新生代员工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简单、粗放的管理,难以满足新生代员工追求自主、独立、归属、成长等心理需求,是造成老员工流失,企业工作环境缺少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企业应通过提高日常管理水平,满足员工上述心理需求,有望在无需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员工流失率,增强其对新生代员工的吸引力。

4、政府应帮助企业建立技能的开发、鉴定和激励的系统联动机制,形成“能力培训——能力鉴定——能力激励”的完整链条。成就感、发展空间及与之相伴的薪酬上涨是新生代员工最为看重的工作需求,也是决定员工“去”与“留”的根本原因之一。技术与熟练工人薪酬水平的长期停滞和低水平徘徊,虽然促成了企业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但却大大挫伤了员工学习新技术、在企业稳步发展和提高的积极性。其结果,员工在企业各种岗位上的发展缺少深度和拓展空间,前途渺茫,“钱途”亦无望。逐步将“能力”或“技能”要素纳人薪酬体系,是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5、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用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求职的农民工减少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期望的提高已经成为企业缺工和招工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当围绕进城农民工的基本需求落实公平对待政策,形成部门分工协作的维权和服务管理体系,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

第一,扩大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覆盖面。建立健全“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以及“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

第二,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公租房建设。由政府主导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公租房租金;公租房供给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包括农民工。

第三,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普通技能培训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培训补贴与中职自助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第四,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政策。

6、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调查中发现企业缺工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当前比较严重的人才结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培训体制,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一,妥善解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优化投入方式,让低收入水平的职工免费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同时,应反思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历教育与就业技能之间的匹配度,将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二,积极调控好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市场中,有组织的企业与分散就业的求职者在地位上具有不对等性,对异地转移就业的人而言,他们对企业用工的基本信息掌握不全面更恶化了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为此,政府应重视自身在克服市场失灵中的积极作用,严格进行劳动关系监察,依法处理劳动纠纷,通过建立企业用工信誉披露机制,促进企业用工信息透明化,降低人力资源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推荐访问:用工 研究报告 情况 调查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