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篇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试谈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认识和解决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篇,供大家参考。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篇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1

试谈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实践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0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性科学的内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没有提出过实践的完整定义。研究者们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直是我们对实践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1.1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普遍、最直接的联系。人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连接这事实对象,另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1.2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

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再次,以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实践观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唯物主义不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在自然观层次上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将唯物主义的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样,就使得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没有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脱节。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在不断的完善后,马克思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互统一。实践作为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马克思人为,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与实践没有人和网关系的活动,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环节。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也只有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特点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彻底地认识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我们不妨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视为那个时代的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3.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精神的现实化,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推向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刻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从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以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统一为前提,以逐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被公认为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这般绚丽的新篇章。

3.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特征等方面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现实和广阔的历史发展的空间。首先,这是对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解读。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一个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是罕见的。从党的文献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以为,是可以解读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重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思想,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思想。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应当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忠诚履职,做政治过硬的表率。政治过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只要我们党是有力的,党和国家的目标和意志是确定的,战略定力是坚强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坚如磐石。特别是党和国家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领袖把舵领航,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许党许国的绝对忠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

乐学善学,做本领高强的表率。在实践中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本领高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八个方面的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这八个方面的本领缺一不可。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成长的加油站和充电器,为大家在实践中的“热运行”提供了“冷思考”的机会。实践是课堂,希望大家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把党校学习的收获运用好、转化好,向群众取经,向实践学习,用高强的本领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刻苦钻研,做懂行精进的表率。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不但要有“万金油”的妙用,也要有“金刚钻”的专用,不但要有“杂家”的广度和眼界,也要有“专家”的深度和视角。身处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岗位,进一步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守土尽责,做勇于担当的表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实践中彰显出来的担当精神。不管是在哪一个层级的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迎难而上的韧劲,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那种“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决心,都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所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精神,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而不是当“绅士”,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而不是当“鸵鸟”,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而不是当“逃兵”,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找“替身”,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而不是当“好好先生”。前不久,中央印发了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担当作为者撑起了保护伞。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刻领悟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重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思想,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思想。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应当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忠诚履职,做政治过硬的表率。政治过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只要我们党是有力的,党和国家的目标和意志是确定的,战略定力是坚强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坚如磐石。特别是党和国家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领袖把舵领航,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许党许国的绝对忠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

乐学善学,做本领高强的表率。在实践中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本领高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八个方面的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这八个方面的本领缺一不可。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成长的加油站和充电器,为大家在实践中的“热运行”提供了“冷思考”的机会。实践是课堂,希望大家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把党校学习的收获运用好、转化好,向群众取经,向实践学习,用高强的本领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刻苦钻研,做懂行精进的表率。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不但要有“万金油”的妙用,也要有“金刚钻”的专用,不但要有“杂家”的广度和眼界,也要有“专家”的深度和视角。身处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岗位,进一步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守土尽责,做勇于担当的表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实践中彰显出来的担当精神。不管是在哪一个层级的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迎难而上的韧劲,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那种“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决心,都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所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精神,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而不是当“绅士”,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而不是当“鸵鸟”,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而不是当“逃兵”,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找“替身”,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而不是当“好好先生”。前不久,中央印发了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担当作为者撑起了保护伞。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刻领悟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4

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集中回答一个时代课题,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去坚持和发展的问题。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所以改革必须有新内容,发展必须有新目标。“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比如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过去我们的生产力很落后,物质文化需要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今天人们的温饱需要已经得到解决,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原有需要的不断升级,加上新的需要领域的不断拓展,综合在一起就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满足这一“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谓不充分,就是需进一步发展;所谓不平衡,是指阶层、区域、城乡之间,人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还不是很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或者说,在今天,党和政府的工作必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再比如,生产力由过去粗放的要素驱动,走向了今天的创新驱动。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今天旧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没有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我们怎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很大一方面来自高科技领域。在现代化早期,我们可以模仿,或者叫“山寨”,但到了今天,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一味模仿是不行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尽管难度很大,但势在必行。

就分配关系来说,新时代也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过去我们常说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今天蛋糕仍然需要做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要走向共同富裕,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今天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亟待解决,拖不得了。全面小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尽可能推动落实社会公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如何体现?要靠共享发展。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分配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积重难返,不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当年开启改革固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天深化改革同样难度很大。

生态环境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出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如今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扬弃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成为一种新趋势、新要求。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集中回答一个时代课题,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去坚持和发展的问题。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所以改革必须有新内容,发展必须有新目标。“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比如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过去我们的生产力很落后,物质文化需要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今天人们的温饱需要已经得到解决,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原有需要的不断升级,加上新的需要领域的不断拓展,综合在一起就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满足这一“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谓不充分,就是需进一步发展;所谓不平衡,是指阶层、区域、城乡之间,人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还不是很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或者说,在今天,党和政府的工作必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再比如,生产力由过去粗放的要素驱动,走向了今天的创新驱动。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今天旧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没有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我们怎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很大一方面来自高科技领域。在现代化早期,我们可以模仿,或者叫“山寨”,但到了今天,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一味模仿是不行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尽管难度很大,但势在必行。

就分配关系来说,新时代也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过去我们常说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今天蛋糕仍然需要做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要走向共同富裕,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今天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亟待解决,拖不得了。全面小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尽可能推动落实社会公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如何体现?要靠共享发展。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分配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积重难返,不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当年开启改革固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天深化改革同样难度很大。

生态环境在新时代也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出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如今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扬弃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成为一种新趋势、新要求。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篇6

试谈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实践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0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性科学的内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没有提出过实践的完整定义。研究者们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直是我们对实践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1.1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普遍、最直接的联系。人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连接这事实对象,另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1.2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

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再次,以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实践观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唯物主义不是完整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在自然观层次上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将唯物主义的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结合。这样,就使得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没有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脱节。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在不断的完善后,马克思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相互统一。实践作为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作为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它的认识论。马克思人为,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与实践没有人和网关系的活动,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或者环节。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也只有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特点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显示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彻底地认识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是可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来作分析的。我们不妨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那些设想,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视为那个时代的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模型。

3.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精神的现实化,从而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推向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刻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从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以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的统一为前提,以逐步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许多独特经验。但就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国被公认为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此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才有这般绚丽的新篇章。

3.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论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和特征等方面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现实和广阔的历史发展的空间。首先,这是对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的解读。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一个理论作这样高的评价是罕见的。从党的文献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高度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以为,是可以解读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新形态的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