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演讲进行到底

..

..

将演讲进行到底

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尤升旗

在我国古代人才教育过程中,不太注重演讲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能够反映古代课程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忽略了这门技能。这可能与儒家思想的偏颇不无关系。孔子就曾经讲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又说道:“巧言令色,鲜矣仁。”似乎能说会道就是花言巧语的代名词,能言善辩不仅不是君子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反而受到排斥和打击。“敏于行”固然是君子之风,但并不要用“讷于言”来做垫背。然而几乎处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文明崛起的时候,演讲之风盛行,演讲家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推崇,甚至还踏进政坛执掌权柄。演讲也成为政治家们宣扬观点、唤醒民众、争取选民而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演讲更无用武之地,能言善辩者要么取悦君王如东方朔,要么流落市井去说相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重视指导学生在种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就是将演讲进行到底。

一、明确意义,转变观念是前提

1.强化演讲功能,是回归语文本质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与评价能力以外,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具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及素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演讲的重要意义。有的老师忽视了语文姓“语”的本质特点,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为其作过精辟、科学的解释,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显然,演讲不仅是培养语文能力更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2.强化演讲功能,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应是写在纸上的空话,也不应是应付领导检查的口号,应该切切实实落实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更高层次的意义。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加上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和获取各种信息的现代渠道,使得每个学习个体都有自己的知识优势,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演讲正是学与用的所选择的最佳契合点。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关键

1.自由演讲与命题演讲相结合

所谓自由演讲,是指不受主题、内容、形式等因素限制的演讲。这种演讲的自由度较大,演讲者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知识积累来自由选择内容与主题而自由发挥。这种演讲能较好地发掘学生的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演讲者总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来演讲,由于大家选择面广,内容丰富,有效地达成资源共享。加之它能张扬学生率真自由的个性,因此,较受学生欢迎。当然,这种自由演讲还是有一定要求的:①围绕一个主题。②内容积极健康。③坚持用普通话且声音宏亮吐词清楚。④每人演讲时间为三分钟左右。⑤演讲者要仪态大方举止端正。⑥演讲者演讲前后,听众需热烈鼓掌。⑦演讲者在演讲前后都需向听众问候。

不过,由于这种演讲自由度大,也带来一定弊端。内容不确定,往往会造成演讲者在选材上信手由缰,海阔天空,甚至于宿构抄袭也屡见不鲜,达不到循序渐进的有系统的自我教育目的。因此必须辅之于命题演讲。“命题演讲”是“自由演讲”的提高,它符合认知规律和口语交际的实际要求。

关于命题演讲,首先是如何命制演讲题目。一是根据学生生活阅历,教师框定话题,由学生自主命题。教师可事先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龄框定若干个话题,譬如七年级上学期以自我介绍为主,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围绕“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热爱学校”等话题展开演讲。下学期同学之间已相互熟悉了解,矛盾缺点也相应显现,可以把“守纪、团结、尊师”等作为演讲话题。八年级这个学年在学业上承上启下至关重要,学生往往会产生两极分化。这时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激励鞭策大家。上学期以“我的理想、我的偶像”作为话题,下学期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来作为演讲话题。到了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应加强对学生的自身修养。上学期宜开展“诚信、气节”为主题的演讲,下学期开展“仁爱、知恩图报”为主题的演讲。

这种命题演讲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课前演讲与课堂演讲相结合。

根据笔者多年的演讲实践,一般来说,命题演讲适宜安排在课前演讲的三分钟内进行,由于演讲者是按照座位次序或者学号轮流的,所以对自己的演讲时间心中有数,课前有准备地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敷衍成文,可以有效地提高演讲效率。而课堂演讲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机进行的。这类演讲,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演讲的话题,先由执教者课前预设引领,再让学生自由发挥。譬如教授《为你打开一扇门》,可设计“我与文学”的话题。教授《端午日》,“家乡的风俗”则是不错的选择。教授《我的老师》,“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话题一定会让师生双方获益匪浅。教授《我们家的男子汉》,“男(女)儿当自强”的演讲说不定就把课堂氛围掀向高潮。

由于课堂演讲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较少,因此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苛求,只会使学生噤若寒蝉。主要培养学生即兴演讲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个体演讲与群体演讲相结合。

个体演讲是指参与的单位是单独的个人,群体演讲是指参与的单位有两人以上。把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信息资源和个体差异的平衡与互补。群体演讲既可是对立的观点的辩论,也可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角度的补充与完善。在课堂演讲和专题演讲中都可采用这样的形式。譬如讲授《爱莲说》后,可以让学生围绕“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话题展开论辩,从而厘清是非,明辨事理。在学完《马说》一文后,笔者曾就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让学生讨论。有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把“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的观点阐述的淋漓尽致,疾呼现代伯乐勇于发现人才,提携后生。也有同学却反弹琵琶,立足“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观点,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类演讲,组织者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遴选思辨性强的话题,激发学生强烈表达心底观点的欲望,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机制激励,措施跟上是保证

将演讲进行到底,需要建立与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激励过程中必须充满着对人的认识、尊重、理解和关怀,创造和谐温馨的演讲氛围,建立以人为本的保障措施,使人的发展成为演讲的根本目的。每次演讲结束,都要进行肯定性、欣赏性的评价,这不仅是对演讲者付出劳动的肯定,更是为了满足演讲者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可由一名同学从内容、主旨、结构、语言、普通话、仪态、语速、节奏等方面对演讲者加以评论。教师也可作适当的点评,以弥补被忽略的因素。每轮次话题演讲完毕,让全班同学公开评选演讲之星三到五名。尽量考虑获奖的层次,防止少数人垄断,可增设几个单项奖,如最佳普通话奖、最佳仪表奖、最佳辩手奖等,分别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把获奖的演讲稿打印张贴,供大家欣赏。还可以向网站、报刊推荐发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事先应该告示,将把每一位学生的演讲表现纳入语文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演讲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搭建了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我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现,也感受到演讲给自己带来的活力,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为此,笔者愿将演讲进行到底。

(责编:蒋洪兴)

推荐访问:演讲 进行到底 演讲 将演讲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