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本思想现代转换的动因\条件与途径

[摘要]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具有封建社会特质,这是它的历史局限。在中国民主进程中,传统民本思想逐渐丧失其影响、整合社会的功能。日益严峻的现代困境促动了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之间的会通又为此转换提供了条件。要从唯物史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并将这个转换切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民本思想;民主;现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4-0051-04

[收稿日期] 2011-03-03

[基金项目]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度重大项目(08Z017)

[作者简介] 周家荣(1975-),男,安徽定远人,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框架中去寻找民本思想的合法性。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具有深刻反民主特征的民本思想举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话语表征。这是民本思想最大的现代困境,也是民本思想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

一、现代困境:民本思想现代转换的动因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孕育、产生、发展、终结于封建社会历史土壤中,伴随中国封建帝制的寿终正寝,传统民本思想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灰飞烟灭了。在有的学者看来,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迁,“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告终结束”[1]了。也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民本主义与现代意义的民主精神基本不搭界”[2]。传统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皇权霸业的一种政治思想,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它丧失了存在的最大合法性,那是因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理念——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是水火不容的。从经济制度上来看,传统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在现代社会,小农经济已经荡然无存,传统民本思想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也不复存在了。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下,各个经济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依附走向独立(虽然独立的程度有待研究,但不管怎样,那种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和财产依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法律制度上来看,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社会民众要对封建君王制定的法律绝对服从,而封建君王则充分运用国家权力的强制力将国法篡越为个人家法,社会民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难以保证。这些是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制度困境。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民主进程不是搭乘传统民本思想现代转换之车,而是世界一体化开启了中国民主之门。鸦片战争失败,“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现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3]32在西方社会推进一体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原有的发展道路被强迫性中断,传统民本话语也逐渐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失去了对社会的正常影响与整合功能,现代民主日益成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导向。也有学者认为,世界一体化以及西方民主在中国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民本思想起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作用。诚然,文化具有传承性,但文化同时也具有断裂性。历史上很多文化与文明在外力的作用下突然销声匿迹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从中国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转折关系来看,民主与民本的逻辑关系显然并非顺承,而是明显的转折,即中国现代民主生发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世界一体化运动带来的西方政治文明因子的融入。”[4]西方民主政治的强制性输入裂变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存在形态,削减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社会功能,中断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轨迹。由此可见,在现代民主的冲击之下,兴盛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民本思想失去了“气数”。从根本原因上来看,民主政治彰显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生存方式的独立化、自由化,这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公共性以及商品经济的平等性逻辑密切相关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到明清时代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以致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之下,逐渐丧失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世界一体化与西方民主政治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又一大现代困境。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裂变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个困境从不同方面印证了作为一种制度形态、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一般的明智的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者,特别是出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学者,大都承认外来文化对中国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不肯贸然认定民主政治思想可以自然而然地普遍出现于世界各个政治共同体,更不会断定穿越民本可以顺势生发出现代民主。[3]1-52然而,这些困境并不能彻底颠覆传统民本思想的所有内核,尤其是那些有利于维护、发展社会民众利益,重视社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力量的理念。但是在现代困境的冲击下,传统民本思想也不得不与现代精神、现代元素结合,从而促使自身性质发生根本转变,转换成现代社会、现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二、民本与民主的会通:民本思想现代转换的前提条件

任何文化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5] 从文化传承上来看,传统民本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对接、传承和扬弃的关系。尽管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它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人接受民主思想的一个文化载体和心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民本与民主之间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从追求目标上讲,民主是通过多数人掌握国家权力,实现作为统治者的公民自由和平等;而民本则是通过统治者施行仁政和德政,按照民众的意愿决定国家重大活动,满足民众自由公平和平等的要求。二者虽然选择的手段和途径不同,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大体一致的。从运作方式看,民主采取的是制度性措施,民本采取的是道德性措施,这虽然是一个明显的区别,但却均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由此可见,民本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会通,这正是民本思想能够现代转换的前提条件。民本与民主的会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本和民主都以人民为国家政治之本位。现代民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全体人民所有;二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根本,人民的力量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兴衰。上述的第一层含义在民本思想中不存在,而第二层含义却在民本思想中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论述和阐发。民主思想的第二层含义强调的是人民的力量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和统治者的命运,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保证国家和政权的稳定,否则国家和政权就会灭亡。现代民主思想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将国家权力赋予人民,人民选择自己的代表管理社会事务,这不仅可以发挥人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缓和国家权力在委托者和被委托者之间的矛盾,这对社会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民本思想虽然没有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主体权力,但是从执政者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论述民与国的关系、民与君的关系,实际上民本思想已经把握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与现代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主动认可的,一个是被动接受的。

第二,民本与民主都以民意为政权之基础。现代民主强调多数人的意志是政权的基础,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民本思想阐述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方面虽然没有现代民主那么完善,但就其基本思想内容来看,它与民意是政权之基础的观点是比较接近的。民本思想强调社会民众的意志可以从下而上地推进政权建设,政权建设的主体是国家统治阶级,而民主强调的是社会民众的意志可以从上而下地推进政权建设,政权建设的主体是作为执政阶级的、掌握国家权力的广大人民,广大人民的意志可以形成国家政策和利益导向,左右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民本和民主都强调要重民、爱民、促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强调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在传统民本思想中,爱民、重民等观点及其真实程度虽然达不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的高度,但民本思想中却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特征。这些人民性特征反映的程度如何,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证明:每当封建帝王、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力实施重民、爱民措施时,社会就会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反之,则民不聊生,社会秩序混乱,封建王朝不久将风雨飘摇,土崩瓦解。

第三,民本与民主在传承中体现出会通。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不仅要考虑到民本与民主的本质区别,还要考虑到由一般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化。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中,一方面积极汲取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又用西方民主理论改造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特别是把西方政体移入民本理念中,从而使民本思想重新获得了生命,实现了民主与民本的最初结合,也实现了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的初步转化。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把经马克思主义改造了的西方民主理论引入中国,并与本土的民本思想精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实现了中国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理论向社会主义民主的双重根本性转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本思想现代转换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民本思想的精华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因子,其历史价值也在这一转化中显现出来。首先,民本思想是西方民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土壤。西方民主理论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是因为中国有民本思想这个基础在起作用。尽管中国民本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为民做主”,而非“由民做主”,但它毕竟看到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可以说,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理论的文化基础,它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其有益的作用。其次,民本思想是有中国特色民主理论的历史基础。中国现行的民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国体民主之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丰富,既得益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也得益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政体民主特别是权力制约方面之所以不完善,既有西方民主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原因,也有民本思想中权力制约措施极度贫乏的原因。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仍然不能彻底抛开民本思想及其社会基础。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实现真正的、广泛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本思想是现代化民主的必要历史前奏,同时,也要辩证看待民本思想,认识到它的不足,并通过制度建设把民本真正地落实为人民的政治权力,从政治体制上加以确认,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做主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本。

三、民本思想现代转换的途径

传统民本思想扎根于封建社会土壤中,因此,它的现代转换必须要从社会制度方面来突破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性,要根据现代民主政治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来切入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将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境界和价值功能。

第一,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对立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民本思想虽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在封建君王的领导下实现的,换言之,在封建社会中,真正的英雄、社会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以封建君王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民本思想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只不过是实现他们个人意志的历史工具。在唯心主义看来,任何改造世界的运动只存在于某个上帝特选的人的头脑中,因而国家兴亡必然依托于天意和圣君。民主思想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和生产关系的创造者。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意义在于:纠正传统民本思想中关于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错误的历史定位。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这个过程中,扭转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使之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民本思想。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本思想与自然经济存在着天然联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虽然人口众多,但由于缺乏商品交换而没有形成广泛深刻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形成目标统一的政治组织。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相对立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6],它不承认任何以血缘、门第等条件来划分的高低贵贱,只承认交换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人与人的平等和协作关系。很难想象,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可以培育出民主思想的果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清除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也有助于增强和培养人们的独立精神、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从经济基础上改变民本思想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民本思想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融。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民本思想在道德修养上要求统治者修身养性、克己自律,以达到“安人”和“外王”的政治目的。但在社会实践中,由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民本思想就等同于空洞的理论抽象。借鉴传统民本思想的得失经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意义在于保障民主的实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建设必将能够在制度上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使人民利益真实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将民本思想以民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制度化、真实化。

第四,赋予民本思想时代新含义。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体现。在这对矛盾中,个别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关心人民疾苦,贪污腐化,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剔除民本思想的糟粕,赋予民本思想时代含义。要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型”领导作风和凡事问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型”工作作风。

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民本思想和现代民主思想,虽然是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但它们之间有相当的互补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是更高级更切实的文明形态,它有选择地吸收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中包括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一切合理因素。因此,克服西方民主的缺陷,发扬西方民主的精神,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完成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董长海,月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本和民主的价值取向[J].道德与文明,2002(3):7.

[2] 王成.先秦民本思想与当代民主精神之会通[J].山东社会科学,2008(9):135-139.

[3] 陈旭麓.现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4] 张师伟.中国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沟通和衔接[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98-200.

[5]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0.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03.

[责任编辑:陈可阔]

The Cause, Condition and Way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ZHOU Jiarong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ademy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Yunnan 650223,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is based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China s feudal sociality, and it has feudal society speci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historical limit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lost its functions of influence and integration society gradually. Increasing modern difficulties motivate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Inherent relation of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and democracy has provid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fro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nomic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work style. We should put this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impel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and construct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democracy; modern transformation

推荐访问:民本 动因 途径 转换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