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文学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摘 要】观赏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在影视剧热播的同时,影视文学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随着影视文学热度的提升,关于其中共性与个性的探讨也成为学术领域的研究焦点。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能够使公众在观赏影视作品过程中更好的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准。本文将以人物塑造、表现手法、情境营造三个方面来探讨影视文学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影视文学 共性和个性 艺术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7-02

影视文学利用影视艺术构架结合文学的表达形式,实现了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展现,同时也是电影与电视文学的统称。在影视作品当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其灵魂,同时会辅以不同的展示形式,这也是影视文学当中的共有特点。但是在实际表现形式上又有着很大差异,从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效果,使影视作品的个性更加鲜明。

一、影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性格是人物的灵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脱了。所谓性格,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一个人对待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其特征有三:第一,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势;第二,性格相对稳定;第三,性格是个性化的。以上三点恰好是艺术描写的重点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性格刻划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

一般来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对于人物塑造的评价,往往对影视文学价值产生巨大影响。在人物塑造当中,其共性与个性的表现又在哪里呢?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在早期的影视文学当中,地主恶霸等反面形象最终必然被人们消灭,对于反面人物的塑造善恶分明,而且硬性划出黑白。例如在《红旗谱》中冯氏父子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影视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地主这一形象定位也出现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亮剑》,其中女主角的父亲就是地主,虽然这个形象并没有作为正面形象来塑造,但是已经与以往苦大仇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了明显反差。他的身份是读书人,虽然思想有些迂腐,但是也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样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改变了以往非黑即白的人物定位,从而给受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对于人物的塑造形式、表现重点也有着较大差异。例如在早期的抗日影视文学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作品中,日本人统一定位在“逢战必输”、“呆头呆脑”、“好色轻薄”的形象上,但是在现代抗日题材的影视文学如《亮剑》、《雪豹》当中,对于日本军人的塑造更接近真实和生动的原型,他们一样有着智慧和追求,而且人物形象也不再过分丑陋。这样的人物塑造能够使受众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在看到其残酷无情一面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环境、政治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对人物价值、艺术表达效果等进行重新定位。

同样的人物塑造只要切入点不同,角度不同,就能够体现出推陈出新的效果,从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这就是影视文学当中人物共性与个性的不同。人物性格的源于现实,文学艺术中人物性格的生命,正来源于人的这种现实性,来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多样统一而又独特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离开了这种矛盾运动,人就失去其现实性,人物性格的生命也就宣告终止。人物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运动,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结成的现实关系,其内涵和表现形态是丰富多样的,由此所决定的文艺作品中的性格描绘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但是,无论什么个性特质,都必须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有其充分的现实依据。人物性格的情感渗透,人物性格的塑造,从来都不是停留在现实中某一类人物的机械模仿或纯客观的再现,影视剧作者愈是能把自己的理想、爱憎感情和对生活意义的审美思辩,渗透于形象的血液之中,则银幕上的性格愈富有独特的感染力。

因此,影视剧作中的人物性格,无不是剧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并且是用自己生命的乳汁所哺育出来的。凡成功的影视艺术形象,都是剧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热烈而深沉的感情,融汇于性格的艺术描绘之中的。只有剧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剖析和思考及其炽烈的感情与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才能赋予人物性格以独特的生命和意蕴。

二、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小说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近年来甚是流行,这也使影视文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小说作品向影视文学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对于文学个性的弱化。但是这一变化并不代表其思想价值被贬值。例如前些年反响较为强烈的电视剧《空镜子》,一直同时上线的还有《永远有多远》。前者原著为万方,后者是铁凝。作为两部小说来对比,铁凝的作品反响更为强烈,但是在改变成电视剧以后,《空镜子》收视率更高。这一点恰好说明影视改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中,不能仅凭个人主观意识去编写,同时还需要考虑市场受众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双赢。如果将影视文学做通俗解释,也可以将其视为“剧本”,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基础所在,而且本身可以独立成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当中,核心在于利用蒙太奇方式体现动态视觉画面,这是影视文学所共有的一个特点。蒙太奇实现了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与衔接,从而使影视作品当中不同的时空、叙事场景得到链接,而且不会使受众产生脱节感,从而建立起全局统一的艺术衔接氛围。利用蒙太奇进行表达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以对话或者场景的变化为主线,第二种则以隐喻或者对比等手法進行转换。虽然影视文学当中并没有镜头切换这样的直观印象,但是这一手法应用却是真实存在的,进而体现出影视文学创作的个性。

三、善于群像式人物塑造

为特定的题材内容所规定,剧作者有时需要群像式人物的设置来完成其艺术构思,即以扇面展开的方式,揭示其社会矛盾,以显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群像式的结构还是有主次的,但是,其中着墨较多的人物仍属这个群体,离开这个群体则难以显示其本来的审美价值。人物关系的设置,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影视剧作的人物关系设置的方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最基本的是从性格对比的角度设置人物关系,为人物设置好特定的情境。情境,是一个包括环境又大于环境的概念。环境一般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境除了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还包括事件的情势。因此,所谓情境,就是指由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事件的情势等因素构成的境地。作为现实主义艺术所描写的人物,应当是活生生的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中的人。也就是说,剧作者只有把他的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中加以表现,才能使之成为活生生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情境和人物性格常常是同步进行、同时成熟的。它决非剧作者随心所欲地凑合起来的,因此,情境应成为人物行动的必然依据。描写好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动作,通过外部动作,一般可分为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和内部动作(内部动作,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相互渗透、交融在一起所构成的内心状态。对人物的这种内心状态揭示得愈充分,其性格愈有其艺术魅力。凡成功的艺术典型,都得力于剧作者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开掘)。通常①运用“闪回”镜头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包括回忆、联想、想象、幻觉、梦魇等)直接造型化。②以内心独白即“画外音”的形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以人物的外部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前两种表现方法有较大的假定性的话,那么,这种方法能更真实、更确切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给观众以思考、想象的充分余地。

四、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相辅相成关系

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再有魅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所以说影视艺术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影视文学也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文学剧本如果具有了吸引力,就像一座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但是只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眼球的,还需要为其不断的添砖加瓦、描龙画风,让其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彩,让人处处感受美的存在。无论怎样,有意义的文学内容需要影视艺术的烘托,这样才不会显得粗糙干瘪。影视艺术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影视文学彰显了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會使作品丰满,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并具有历久弥香的力量成为一部优秀作品。许多奥斯卡金奖获得影片,在这方面就运用的非常精彩。只有具备令大众震撼的文学剧本,加上饱含深情的角色演绎、非一般的情节设计、不同寻常的手法创作,才能达到大众在鉴赏时产生自主地被感动效果。

五、影视文学中景、物表现

当前,影视文学创造热潮持续升温,而且影视文学的创造与影视拍摄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形成后期的影视剧。为了进一步迎合观众口味,不少作者在影视文学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场景描写,尤其是在古装影视作品中,虽然场面宏大、语言生动,但是受众却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与历史、时代严重不符的景、物、语言等描写,进而造成新奇过后受众的普遍质疑,这一问题并不在少数,甚至成为当前影视创作领域的一大共性。而影视文学中景物描写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突出人物个性、推进情节发展重要元素。例如经典作品《红楼梦》中就有丰富的景物描写,从而展示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遭遇变化等。这些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剧情更加丰富感人。影视文学转化为影视作品后,由于编剧、导演、演员的表现风格不同,因此在景、物设施上也会体现出较大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影视艺术个性。例如陈凯歌侧重于还原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突出其思想性;而冯小刚则更善于利用冷幽默展示任性和社会;张艺谋则擅长利用宏大的场景及人海战术表现影视个性……这些各有千秋的表现风格也成为了当今影视文学领域的个性经典。

六、了解影视的艺术特色

影视艺术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使用空间、时间等多种手段来彰显银屏形象的表现力、感染力,通过这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影视艺术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相融合的美学效果,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并起到净化心灵。影视艺术的最早应用是在电影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遍和升级,在电视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叙事要求及发展方位、场景再现、人物表现等方式来展现。只为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去拍摄具有迎合性质的商业片,这是不课能会代表影视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降低艺术标准,具有通俗化、暴力化、低俗化的影片,虽然迎合了观众的趣味,但与影视艺术相比是一定不能同日而语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发展造就了特技效果,为特技效果提供的平台,但这并不是等同于影视艺术,特技效果的运用虽然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视觉效果,但也只能给观众们带来一时的视觉刺激和冲击,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影视艺术的真正意义上是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并为他们带来眼心相融合的艺术。因此,我们在使用中要把握好度。

综上所述,在影视文学的演进当中,由于政治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在人物表现、情节构架、展示手法中都会产生一些共性和个性。这些特点并不能生硬的区分孰优孰劣,而应当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影视文学成为优秀影视作品的大本营,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要把人物写成功,关键在于刻划人物性格。要刻划人物性格,就要为人物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人物在这个特定情境中说他应该说的话,做他应该做的事,思考他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能塑造成功。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在辉煌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对女性的摧残和压抑。在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就是我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影片设置了多个女性形象,她们各自代表着一种时代和一种生活方式。而那些小角色的设置只是为了衬托影片的主角。也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和压抑下的颂莲最终由一个有文化的青年变为一个疯子,导演张艺谋通过讲述颂莲的一生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精神的吞噬。颂莲的人生境遇是整部影片主题的表达线索,导演对颂莲做了细致的塑造,为观众充分了解影片深刻的内涵做了铺垫。颂莲的一生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中国传统礼教的束缚下女性是不存在希望的。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千里走单骑>>、甚或是<<秋菊打官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久以前看的,但是我们今天再回想起来的时候,依旧可以记得颂莲在那个院落里苦苦的眼泪,依旧可以记得父亲高田在海边的那个背影,依然还会记得秋菊挺着大肚子到处奔走的形象。我们被这些形象所感动,也被这样的电影所震撼。

于是,我们发现了人物在电影中的核心作用。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格都决定了影片人物的塑造,而与此同时,人物也决定了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可见,成功的人物设置才是影视文学及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呐!

参考文献:

[1]刘依依.对影视文学的影视故事模型的探析[J].大众文艺.2005.

[2]张洪亮.大众文化视域下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09.

[3]吴楚楚.新时代影视文学的审美转变[J].电影文学.2000.

推荐访问:浅析 影视作品 重要性 影视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