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物的动作与心理

人物是记叙文的主体,除了语言这个常规要素外,人物的动作与心理也可极大地丰富人物形象。

动作连贯化

写人物连贯的动作,可以用系列的动词。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通过典型、细致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动作写得生动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就能凸显出来了。

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小说集《城南旧事》中,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凝视种种风土人情,拨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弦。其中有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甚是感人,请看节选部分的动作描写:

“妈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来!”

二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爸爸气极了,一把将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奶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元钱坐车去上学。

……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钱来给我。

在这段叙述中,作家林海音描绘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挨揍与关爱。画风虽然不同,但连续的动作却传达出了相同的意义——都表现了父爱如高山般深沉,抒发了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写人写面须写心。心理描写一要真实合理,深入体察人物内心,符合人物个性;二要符合文章表达的需要。心理描写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用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呈现在读者眼前。它可以把人物的心理写得极为细腻真切。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

“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我们像野兽似的让人提防,像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狗似的死去。”

2.心理概述法。

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写,即作者对人物的心灵进行剖析、评价,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活动或一段时间内思想的发展变化;行文上比较自由方便。

陈奂生是当代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是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民的代表。试看作家高晓声是如何表现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心理。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錢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此段的心理描写属于直接描写式。因为花了钱,所以陈奂生胆子变大了,整个人也理直气壮了,实在令人好笑,但却是那个年代农民最真实的心理反映。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和幻觉跟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物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的一种曲折表现,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看一看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

“她又擦亮了一根。哧哧火苗又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

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多么真切,多么令人心酸。所以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才容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推荐访问:写好 动作 人物 心理